本文章共2202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5元钱。“还有更便宜的,只是一板药片,连包装盒都没有。”
回收不能光“靠自觉”
在家存放部分药品是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习惯。据2009年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等联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3.4%的居民处理过期药做法是直接扔进垃圾箱,能进行销毁等妥善处理的不足20%。
针对大量存在的过期药品,北京、山东、辽宁等一些地方积极开展回收过期药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市民去指定药店免费更换过期药,并在社区开展有奖回收活动。据了解,这些回收来的过期药会返给药厂集中销毁,医疗机构和药店也会定期将不足3个月近效期的药品返回药厂销毁。
然而这些过期药回收活动多是“昙花一现”,缺乏长期引导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更多的市民还是习惯把过期药“扔进垃圾箱”和“卖给药贩子”,监管空白也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意义上的废旧药物回收负责部门和总体的法律法规。”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述湘说,药品产业缺乏废旧产品后期处理的规范化管理,环保意识相对缺乏,产业成熟度不高。“对废旧药品的产业和操作流程缺乏研究,医疗机构和产业经营企业的处理也不够规范。”徐述湘说。
专家指出,社会整体对过期药的合法处理还停留在倡导和自愿回收上,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关法律,避免监管查处时无据可依。专家建议建立过期药品终端销毁等制度,促进形成深入社区的常态化回收机制,避免过期药品再流入非法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