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经济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健康中国”专栏,深入报道深化医改领域密集发力,卫生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红利,以及筑起健康守护长城的公共卫生力量等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和生动事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首先是要让医改红利惠及全体人民,需要医改不断攻坚克难,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既定目标。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国家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积极探索医改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群众就医获得感逐步增强。“健康中国”的理念,正浸润到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保障网逐步密实
“与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如今出生的中国人预期可以多活30多年,而中国只用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就取得了如此成绩。”2016年7月,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计委、人社部“三方五家”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如此描述。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比5年前提高了近1.5岁,而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数据表明,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我们这个尚不富裕的国家,如何能够做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健康绩效、创造巨大的“健康红利”?
——靠加大投入。2015年,我国政府财政卫生支出为10833亿元,是5年前的2倍有余。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却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30%以下,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靠强化防控。2015年,当埃博拉出血热造成全球恐慌的时候,中国却双线出击,同时打赢了国内防控和援非抗疫两场战役,实现了传染病从国内防控向全球合作的历史性跨越。
——靠保证基本。今天,全国各地已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80%的百姓能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全体城乡居民免费享受的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了生命全过程。
健康中国理念正成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抓手。“借助于健康中国的东风,医改面临的很多体制机制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专家指出,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等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康中国的理念将健康优先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着力整体、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政府承担起维护和促进广大人民健康的重要责任,对于医改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统筹的解决方案。新医改推进以来,覆盖13亿多人民的健康保障网逐步密实,“健康中国”的大格局新构想逐步丰富。
精准发力重点领域改革
“以前生病了需要去市中心看病,特别麻烦,现在我们家的健康管理师张美芬经常上门服务。”77岁的厦门鼓浪屿居民丁老伯告诉记者。张美芬是鼓浪屿社区卫生中心的健康管理师,服务岛上100多位居民,对每一位服务居民的健康状况包括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现在丁老伯一家身体不适就找健康管理师,再也不用为出门看病发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丁老伯一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健康保健、慢病预防、常见病诊治等家庭医生服务。这一便利,得益于我国在新一轮医改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