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正在谋求转型,意图在大健康领域“分一杯羹”。同仁堂除大卖保健品外,还推出中药面膜等药妆;云南白药推白药牙膏、养元青等日化产品;贵州百灵重金邀请国际巨星章子怡代言胶原蛋白;东阿阿胶推出桃花姬等“休闲零食”;千金药业也开始进军卫生棉等卫生快消品。广药集团的王老吉凉茶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传统老字号中药企业开始跨界涉足日化领域,是自救,还是自毁前程?在甘肃卫视播出的《新财富夜谈》节目中,财经评论员叶檀,百花集团董事局主席黄文荣,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刘宇刚一起来诊断中药,挖掘它的正能量。
中药企业跨界经营
刘宇刚:跨界,做得不好就是“不务正业”,做得好就是华丽转身。其实也有不少华丽转身的例子。中药有天然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药食同源,不管它有没有益,至少是无害。第二,用制药的标准去做食品或者日化,这个起点相对来说比较高,尤其现在食品安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对制药企业可能信赖还是多一点。第三,就是品牌方面。如果品牌有一定的内涵,同时它又有外延,这个资源就很宝贵。国外这样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强生是一个医药公司,同时也是一个快消品公司。可伶可俐,宝宝的爽身粉,都是它的重要的业务。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雅培,大家知道他是做婴幼儿奶粉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全球最大的做风湿性关节炎生物药的企业。
和药比起来,快消品的营销就没那么简单。同样是中药成分的牙膏,两个品牌也会产生两种结局。云南白药发布三季报,1~9月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5.40亿,同比增长23.23%;实现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30.73%。今年前三季度仅白药牙膏的收入就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约40%。预计全年云南白药牙膏收入超16亿元。到目前为止,云南白药牙膏市场份额仅次于外资品牌佳洁士和高露洁,排名第三。而曾经头顶“国产牙膏第一品牌”的两面针,随着近几年外资牙膏品牌的围剿,竟主动“缴械”,转战其他行业,牙膏等主业业绩不振;2012年两面针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牙膏销售数据仅为0.46亿元,市场份额已经不到1%,相比2003年辉煌时单年销售4.274亿元的成绩,如今的两面针从巅峰坠落。
对于中药企业竞相进入快消领域的做法,各方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常务副会长白慧良认为,企业可以走大健康之路,但要由市场来做调控做淘汰,让那些研发能力弱、推广能力弱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淘汰出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表示中药企业走大健康应当做“有特色的品种”,不做低水平的重复。面对中药大健康产业的万亿产值,哪些中药企业能够跨界成功,分食到这块蛋糕,哪些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