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提出让零售药房参与到基层医疗服务中,建立以社会零售药房为载体,以家庭医生、医生多点执业制度为保证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具体办法上,他建议鼓励连锁药店开设诊所,而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可以进驻其中提供服务。
药店开零售诊所这一模式,在美国已不稀奇,尤其是奥巴马医改后,零售诊所已经成为美国药店发展速度最快的模式。
目前零售诊所在中国还尚未起步,面临许多挑战。但在国内连锁发展困惑之际,医药分开政策现出曙光之际,转型医疗服务、提供初步的保健服务,提升专业能力或许是中国药店发展的路径之一。
一、零售诊所在中国的挑战
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的基础医疗基本由各级医院来解决,而且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真正的基础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问津者匮乏,这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信任问题所导致的。所以零售诊所在中国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消费者无法信任由医生助理和护士来为自己诊断。
体制和政策障碍
目前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尚不明确、私人诊所和民营医院政策尚未完全放开,没有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合理的分层服务与分层收费服务标准体系,医疗服务价格长期被扭曲,这些政策和体制障碍导致零售诊所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并不存在,更不用说能对接医保支付。
二、零售诊所在中国的机会
那么零售诊所在中国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慢性病需求
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慢性病呈现爆炸式增长,高达数亿的慢病人群需要长期的指导和咨询,由目前已经很忙碌的医疗机构来承担这一角色显然是不现实的。零售诊所则正好起到了填补市场空白的机会。中国的病人无法相信普通的医生,但慢病人群在确诊后的服务完全可以让社区医院、零售诊所等底层的医疗机构完成。慢病人群需要长期的跟踪服务,这主要是通过检查化验并通过指标来判定下一步的治疗——包括用药、运动和饮食指导等。尽管目前的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这一角色,但药店的零售诊所依然有其优势,服务更加周到、位置更加便捷。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药店兴起慢性病馆、糖尿病生活馆的原因。
服务要求高、便捷人群需求
零售诊所的地理位置好,在城市分布较密集,有些跟随大型商业综合体,交通方便、人流量大,这有利于其吸引上班族,很多工作人群对服务要求高,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为了小病去医院,去医院排队。有些在社区,满足需求便捷、便利人群需求,这些人群可以一出家门即可在社区零售诊所享受基本的医疗诊断,而不是布局不密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医院。
医疗资源较弱地区需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打造的需求,目前部分地区推行“连锁药店+连锁诊所”模式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医疗资源在地域上向东部和城市倾斜,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贫乏。同时面临着大医院不断庞大、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不出作用的事实:中国的三级医院诊次占所有医院诊次比例从2009年的36%上升到2013年的45%,而一级医院的诊次比例从7.8%进一步萎缩到6.4%,二级医院从46%下降到41%。
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基层医疗资源结构,完善医疗机构空间布局,部分地区对于连锁诊所政策进行放开,如山西太原2012年7月出台《关于加强连锁诊所设置审批管理的通知》;浙江海宁2013年9月出台《关于开展连锁诊所设置试点的公告》,推行“连锁药店+连锁诊所”的连锁诊所模式。
三、美国零售诊所模式对于中国药店的借鉴意义
从CVS、Walgreens等海外领先医药零售企业发展零售诊所,在诊所中提供慢性病诊断和治疗服务的经验对于中国药店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美国零售诊所模式的特点:便利、服务周到、便宜、开办成本低、保险公司买单。
1)位置:都设置在药店或超市内,靠近居民常去的地点;2)服务:主要解决居民的简单医疗问题和进行免疫接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