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今年1~6月份我国维生素商品出口平均单价走势图(单位:美元/千克)

图2:今年上半年我国维生素类商品出口市场分布情况(金额占比)

图3:今年上半年我国维生素类商品出口国别市场分布情况(金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VC、VE价格下跌近三成
欧盟、亚洲和北美为主流市场
我国是维生素生产和出口大国。今年上半年,以维生素C为代表的维生素类商品出口依然低迷,出口增速下降,价格下跌。上半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数量为9.96万吨,同比增长7.84%;出口金额9.1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4%。
VC、VE价格下跌近三成
今年上半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均价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7.33%,主要原因是受累于两大支柱商品——维生素C(原粉)和维生素E价格下降。今年上半年维生素C(原粉)出口市场极度饱和,囤货量空前,出口价格持续下跌,跌幅高达17.45%;维生素E出口态势较平稳,出口数量增幅较为明显,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2.27%。按出口数量统计,今年上半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排名第一的是维生素C(原粉),出口数量占比36.88%;排名第二的是维生素E,出口数量占比23.76%。这两大商品合起来占据整个维生素类商品出口60.64%的份额,因此,这两大商品的起落,直接影响着维生素类商品的总体表现。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主要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化生产维生素C,至2012年年末,维生素行业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经济损失惨重,并受到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产业集中度高,并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该行业。目前,除荷兰DSM公司在苏格兰的达瑞工厂拥有少数产能外,其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江苏江山制药和山东鲁维制药5家企业。我国维生素C产业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集中度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占有全球市场85%的份额,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今年上半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3.67万吨,同比下降2.71%;出口金额为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9.69%;出口单价为3.25美元/千克,同比下降17.45%。
我国的维生素C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高、掌握话语权,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而今却受累于产能过剩,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出口价格持续下跌,我国维生素C出口损失数亿美元,不仅导致企业在成本线上挣扎,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比之下,维生素E情况略好一些。维生素E位居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排名第二,国内主要生产厂商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40%。维生素E由于存在生产技术工艺难度较大、合成反应步骤较多、中间体渠道限制、资金投入大等较高准入壁垒,因此该商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行业竞争格局维持不变。今年上半年我国维生素E出口数量为2.37万吨,同比增长20.1%;出口金额为3.45亿美元,同比下降6.65%;出口平均价格为6.65美元/千克,同比下降22.27%。
维生素A主要用途在非处方药市场、营养补充剂、饲料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业等方面,国内行业集中度很高。今年上半年,受速生鸡食品安全及禽流感疫情影响,饲料行业遇冷,销售旺季成交清淡,致使业内人士对市场信心不足,部分经销商急于出货,饲料级维生素A价格连续下探。随后,国内维生素A主要生产厂家及国外巨头DSM先后提价,但仍未改变市场成交清淡的格局。目前,厂家和下游市场正处于利益博弈状态,多数业内人士选择观望,国内市场成交依旧清淡。与国内市场清冷局面截然不同的是,国外市场暂时还未受到国内原料提价的影响,出口数量、金额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出口价格微跌。今年上半年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