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港上市的原料药企中国制药深陷污染门。这一联想实际控股、石药集团的上市子公司,近日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其全资子公司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下称:石药中润公司)肆意排污,甚至积污成湖。
不过,石药集团高级总监张赫明则否认中国制药污染问题,并强调石药一直达标排放。
对于此前在微博上被网民争相转载、意在对媒体进行危机公关的“短信”,张赫明亦矢口否认短信是发给媒体的,他称,这一短信是公司发给内部员工的。
石药称竞争对手幕后操纵
作为石药中润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联想集团,2012年1月16日给到媒体的答复,与石药并无二致。
“我们跟石药集团已经沟通过此事,石药集团给我们的反馈是各项指标都是达标的,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言论,我们目前还在做进一步的调查,调查结果出来我们会尽快对外公布。”联想方面如是称。
依照石药集团的说法,此次公司被爆污染门事件,是有竞争对手在幕后操纵。石药未进一步指明是哪个同行所为,仅表示随后将向媒体发新闻通告,予以说明。
不过,这一石药的通告并未如期现身。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一下子出现了诸如《石药集团靠绿色经济实现双赢》、《石药集团:做医药行业环保事业的领航人》等大量宣传石药环保工作的正面信息。
而依照此前在微博上被广泛转载,据称是张赫明代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辰发布的短信则称:“目前青霉素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有竞争对手不择手段,1月9日以来,先后组织国家正规媒体的不良记者,恶意中伤我集团环保工作,对我集团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依照张赫明的说法,上述短信是集团内部通信,但据多方证实,不少国内医药产经线的记者均有收到这一群发的信息。
向西聚集的经济学
此次涉事的石药中润公司在内蒙的基地,有“中国西部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称。
内蒙古托克托县工业园区的资料显示,石药中润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2005年1月16日试生产,厂区占地面积1500亩,主要经营青霉素类产品,设计年生产折钾能力10000吨,目前已经形成了“玉米-液糖-青霉素钾工业盐-6A PA -阿莫西林”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该县最新对石药中润的描述则出现在县政府网站,该网站2011年1月1日公布信息显示,经过多年的建设,石药中润公司已经形成年产4000吨青霉素工业盐、2000吨6-A PA和4000吨阿莫西林原料药的产能。
而万吨原料药的规模,在业内人士看来,每天要排数千立方的污水。如是规模的企业,如果按国家标准排放,污染处理的每年运行费也得1~2个亿。
此外,据了解,促成石药在内蒙投资的原因,还有着更加深刻的行业背景。近年来,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学原料药企业不得不向中西部转移。当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水电煤等资源性价格相对便宜,也是促成原料药产业向西转移的动力。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电网大工业用电价格仅为0.439元/千瓦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与之对应的是,2011年第三季度,包括河北在内的十五个省市还相继提高了商业和工业用电价格。
搬迁只是污染转移
对于此次石药“出事”,业内企业均未感到意外。四川抗生素研究员一位前研究员就表示,搬迁不是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因为搬迁实际上是一种污染的转移。
“业内有识之士,其实都不赞同在内蒙古上万吨以上的项目,那样很容易形成污染的集中。这里其实涉及环境容量的问题。”该位研究员表示,“内蒙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对于高能耗的原料药产业来说,十分有吸引力,该地区气温低,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发散。但当地水资源其实有限,被医药废水污染后的地下水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环保部门历年的公告显示,在多年的博弈过程中,石药中润公司的排污问题,早在在2005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就曾被内蒙古环保厅、呼市环保局点名要求整改或罚款,并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全区重点监控”排名第一位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