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研显示,新医改很多试点地区都存在一个突出矛盾:在很多地方推动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中,医保总额预付最终成为了总量控制,包括控制医疗费用、医疗资源配置等应有的效果都未充分发挥。
归结原因发现,其中非常重要一点就是医疗服务价格未放开。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总额预付还是其他付费方式,最终都演变成基于按照服务项目付费的形式。而在多方努力下,现在不仅放开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也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付费方式来运作。那么,对于多变的自由定价体系,医保付费方式面临哪些挑战?
何继明:
民营医院欢迎“迟来的爱”
放开价格对非医疗机构来说是“迟来的爱”,因为很多民营医院早就在这么做了,现在仅仅是将这种做法规范化、合法化,但这种合法化对改变医疗机构的行为至关重要。
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何继明表示,大家都认识到“以药补医”的弊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改变,可喜的是,医保部门、医药企业等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改变。那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一定有其必然性,从一些经济机制的对比中很容易找到原因。
具体到医保付费,这是一个复合式的多种方式支付体系。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按项目付费一定是最科学、最简便、最准确的支付方式,虽然目前实施会有波折,但未来按项目付费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方式。
近年来,民营医院业务发展非常快,广州很多发展都不错。当然也有少数不太好的,这部分民营机构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会打广告而没真正的实力。
目前民营医院治疗的重点主要在:一是脑血管病后遗症;二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三是肺部感染。从这三项医疗服务的医保结算来看,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总的服务人数比较接近,但医疗费总额差距很大。
何继明说,广州用的是按项目付费,慢性病普通门诊有150元的限额,普通门诊是300元的限额,最后结算总费用越是接近,就越说明真的是能够报多少就能开多少药。按理说,医生应该根据病情按病施治,结果是看钱开药的比较多。
他表示,放开价格后民营医院反响强烈。希望放开自费率限制;希望医保支付价格能够明确划线,将某些高价检查和药品风险线定出来,超出部分由病人支付;希望平均限额以基本医疗费用为主,然后按比例规定支付。
刘军帅:
体制更新改变命运
非公医疗机构进入青岛医疗服务市场20多年,一直都没有太大起色。医保部门是在十年前强行介入的,但结果却推动了民营医院的发展,总体规模有很大改观,当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
医保准入完全放开后,医保管理的效益会非常突出。但资本逐利性强,经济属性重,短期套利观念突出,道德风险高,尤其是门诊管理无抓手等现象也可能出现,医患联手行为多。
青岛市社保局处长刘军帅指出,非公医疗机构发展的根本是适应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但价格放开以后支付制度多样化对医保是挑战。总量控制非常容易导致利益的固化,医保应对发展初期的非公医院放开总量控制,采用与业务规模弹性较大相适应的支付制度。
“现在我们做的是如何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尽量减少非公立医院不公平的待遇。”刘军帅直言,有两个方面医保部门做得不够,须加强。第一,建立开放制度体系,该做的做,不该管的别管;第二,由市场主导定位,形成能与公立医院抗衡的私立医院。
他指出,非公医院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点:包括多样化、平等化,还要抓住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人才短缺是非公医院发展最大的短板,这是人才管理制度扭曲酿成的恶果,而资本投入对公立医院来说不用考虑,但非公立医院必须保障后续支持。
说到底,非公医疗机构价格放开及医保资质放开,才是真正拉开了医改大幕。公立医院改革其实也有一套方案,但现在条件不成熟,通过扶持非公医疗机构,倒不失是为曲线救国的方式。
如果没有私人资本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很难有质的改变,与此同时,效率与公平等市场化要素对非公医疗机构的影响将逐渐加深,效率与公平是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目前所缺乏的,也是医保事业发展急需并依赖的改革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