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被认为是新一轮基本药物招标风向标的北京市2012年基本药物招标结果终于揭晓。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此次招标共有972个企业、3107个品规中标,采购范围包括国家基本药物(2009版)和北京市增补品种共计519种药品,中标价格较北京市现行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下降约26%,其中外企品牌药价平均降幅达10%。
有资料显示,北京市此次基本药物招标共有11家跨国药企的30多种产品中标。分析人士认为,跨国药企参与北京市基本药物招标,只是试水中国基本药物市场,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市场的操作模式和游戏规则。
跨国药企对基本药物市场的渐入,无疑也意味着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将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土企业也将在此与跨国药企贴身肉搏。
试水北京
2011年底,本报率先报道了北京即将在“双信封”制基础上,“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地进行基本药物招标的消息,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当时,中国外资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RDPAC)相关人士代表旗下30余家跨国药企,与北京市招标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对北京市基本药物招标的担忧。
时隔一年多,北京基本药物招标的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中标企业包括了辉瑞、拜耳、阿斯利康、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施贵宝、强生、田边、卫材、西安杨森、史克等10余家跨国药企,中标产品除了拜糖平、拜新同、络活喜、波依定等20来个处方药外,还有白加黑、日夜百服咛、百多邦、芬必得等近10个OTC品种。
基本药物招标一般都是以价格换市场,此次也不例外。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外企品牌药价格平均降幅达10%。据测算,拜耳公司的阿卡波糖(拜糖苹)和硝苯地平(拜新同),在北京地区销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每年可使社会和医保支出分别减少2589万元和1266万元;氨氯地平类(络活喜、施慧达等)更可使社会和医保支出减少5100余万元。
众所周知,跨国药企相当重视价格维护。在现行以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招标中,各省之间会相互比价。跨国药企在北京基本药物招标中放低身段,无疑成为其在全国范围内推倒原本坚挺价格体系的首张多米诺骨牌。
“11家外企掀开了其应对基本药物新政策的面纱,从中可以看到,拜耳、阿斯利康、辉瑞决心走向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此外,大量的OTC产品也做出了拥抱基层的姿势。”有业内人士点评道。
“之前外资药几乎不降价。即使在医保目录中,它们也仅有5分、1角的降幅。现在为了在基本药物招标中中标也不得不降了。”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指出。
较之业内的关注,当事企业反应相对低调。无论是拜耳还是辉瑞,面对记者的采访,均表示“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台,目前不便具体评论”。辉瑞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在书面回复中强调,“辉瑞一贯支持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在提高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方面的努力”。
诺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跨国药企之所以最终参与北京基本药物招标,很大程度是因为北京基本药物招标对安徽模式进行了改良,遵循了“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新增了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产品质量标准等评价内容,而非最低价中标。另外,北京此次基本药物招标距2006年底社区基础用药招标已近7年。在7年时间里,药品价格下降10%也是可以理解的。
谨慎深入
在北京市基本药物中标之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的公布,也曾引起业内对跨国药企的关注。在520种国家基本药物中,有10余家跨国药企的超20个明星产品所对应的通用名药名列其中。那么,北京基本药物中标到底是个案,还是有可能成为跨国药企深入基层的常态?
在采访中,分析人士认为,跨国药企有动力进入中国基层市场,但目前步伐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