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西安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委联合下发通知,表示药品零售企业可结合慢性病人用药史,建立慢性病处方药用药档案,以实现合规的慢病处方药销售模式。该慢病档案需按照一人一档原则,将病人的慢性病诊断病例、用药处方及个人基础信息登记造册。如患者连续购买处方药超过3个月,或购药品种发生变化时,才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重新开具处方。
据西安食药监局有关人员介绍,该规定是针对慢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处方药,又不方便每次都去医院排队看病开具处方的情况而出台的,然而,以此为出发点的这一规定,并不为大众及零售药店所理解。“购药不便”,消费者抱怨,“生意难做”,药店叫苦,其中都反映出了哪些问题呢?
处方外流风向愈加明显
近几年来,通过门店专业能力的提升挖掘处方药销售市场,成为不少连锁企业突围发展瓶颈的选择。
然而,现实却十分残酷,某不愿透露姓名的连锁药店高管就向记者表示:“虽说以平价药房为突破点,行业快速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政策亦鼓励医院处方外流,但直到今天,处方流出的情况依然不理想。”
早在2003年,新华网就曾报道西安市某医院为了防止处方外流,频频使用各种怪招。而随着近年来医院电子化系统的建立,电子处方的出现更是意味着处方外流难度的加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曾在2007年发布的《处方管理方法》中,明文要求医院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处方外流。而在今年4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更是再次强调相关部门今年将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
在国家政策不断强化的趋势下,不少行业人士看到了希望。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就明确表示,这两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到2017年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30%以内、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激励政策、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药品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都呈现出推动处方外流的趋势,这无疑让包括零售药店在内的众多流通渠道看到了处方药销售大幅增长的空间。
药店迎来最难熬的阶段
不过,政策风向虽然有利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医疗机构外的处方药销售却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连锁高管向记者表示,虽然从2007年以来,在国家先后发布的有关文件中,均提及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大部分医院并没有执行相关规定,行业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家医院因此受到处罚。另一方面,随着监管部门对药品零售市场的严加规范,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以及飞检的全面开展,“药店的日子越发艰难”。
该高管认为,处方药凭处方销售是发展的必然方向,监管部门的严加规范,出发点也是为了保障大众的安全合理用药,但在我国尚未真正实现医药分开的情况下,逐步推进这一政策而非一刀切,才是更符合市场实际的行为。
“抗生素等我们一般是严格规范的,只是对于心脑血管等慢病用药,我们会适当放开,毕竟这些药物患者长期使用,既是指名购买又熟悉药性。另外某些时候,涉及到生命安全的紧急用药,我们也不便拒绝销售。”该高管向记者解释道。在他看来,零售药店一旦封闭慢病处方药的灵活销售方式,一方面将大大提升患者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门店药品丰富度、购药便利性的品牌与声誉。
“消费者不理解,药店为销售,这可能会催生另外一种行为———处方造假。”有行业专家由此指出。他认为,西安出台的新规受到抵触就说明了消费者教育以及药店在慢病管理基础工作上的薄弱,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阵痛过后曙光必将升起?
医药营销专家、广州神豆科技COO张宾认为,大众的消费习惯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处方药凭处方销售的方向是正确的,监管部门的努力有目共睹。但问题是,我国尚未实现医药分家,电子化处方及向社会流转仍是空中楼阁,在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如果就一刀切要求药店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对药店来说有失公平,应该是逐步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