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公立医院改革走到了新的一步。”6月4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在第十一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上致辞,“我们过去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诸如分级管理、零加成等固然重要,但公立医院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公立医院真正内涵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因此,本次论坛选择以‘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围绕‘医院服务流程改善’和‘疾病分类在医院评价中的应用’这两大议题进行讨论,相信具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是医院服务流程再造的精髓
围绕“医院服务流程改善”这一议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肖鸣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作为一线实践者,三位院长都对医院服务流程改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再造。
医院服务的内容主要分为技术服务和人文服务两大块。不同于技术服务的提升主要依赖经验积累不可一蹴而就,人文化服务是医院管理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改变的事情,其中包括环境、流程、服务态度及信息化等。
针对这一问题,三位院长同时传递出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应该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文化的医院服务流程设计与再造,而此处提到的“人”不仅包括了患者,也包括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
小到停车场第三方管理、利用网络为员工提供净菜到家服务,大到医院环境空间改造及服务流程的信息化,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医院服务精细化管理可谓永无止境。
此外,互联网+新时代的来临,医院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不约而同的成为演讲嘉宾们的讨论热点。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验分享最为引人注目,该院院长陈肖鸣教授表示:“改变观念是成功的起点,我们要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改造,而不是旧流程的信息化。”
“让信息多跑步,让人少走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该院通过资源重组和模式创新,创造了一套独特、高效的信息化就医流程,实现了诸如,多途径预约、实名制就诊、多种方式结算、自主研发多功能自助机和院外医疗等创新模式,取得了年门诊量400万零排队的医院流程服务管理奇迹。
疾病分类在医院评价中的应用
应用DRGs(病种分类)在进行医院绩效管理,业绩评价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飞跃式进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对DRGs的研究和探索。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张俊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岑珏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营管理部部长程永忠教授分别带来了三种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首先,病种分类对于医院学科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张俊教授表示,“一定要用数据来客观真实的反应整个学科的现状。医院某个学科的能力、水平、安全和效率到底如何不是拍脑门能够决定的,必须用真实、客观、可靠的数据来说话”。因此,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北京大学用了4,5年的时间来建立医疗数据接收、处理、分析及质量控制的方法。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全国近400家医院上千万条真实的病案数据。
在确保数据的前提下,北京大学建立了一套以服务能力、重点疾病/重点手术和专科声誉为核心的学科医疗综合评估体系,引导学科更关注临床,为医院学科规范建设和质量改进提供方向。
之后,介绍病种分类对于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时,岑珏教授表示:“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质,无论是机构绩效、科室绩效还是人员绩效都应遵循一条主线,那就是病种绩效。这也是病种绩效为何会被纳入市级医院管理内容的逻辑起点”。
上海市级医院病种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病例组合模型、开展手术分级管理和筛选代表性病种的院际绩效分析,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病种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了统一的疾病难易度管理评价标准、编码标准和数据规范。由此,很好的凸显了三级医院定位,提高了医院疾病诊治、手术实施和临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