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中药材走势看涨,源头中药材带动的中药饮片价格波动与造假亦顺势而起。
2012年9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公告通知,自7月18日开始的为期20天的全国中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中,“已初步查获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公告称,安徽省药监部门查获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对严重违规的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给予停产整顿,收回6家企业的GMP证书,并对12家企业进行立案调查。而广东省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8月底,已有20多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因为违规而被广东省食药监局收回GMP证书。
“现在中药造假已经由个别行为,演变成使整个中药行业诚信受损。”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主任林惠蓉向记者表示,她长年从事中药真伪鉴别工作,发现目前中药造假行为中“掺伪掺劣”手段层出不穷,普通老百姓甚至一般的市场采购人员都无从鉴别,有些甚至要用专门的检验设备才能查得出来。
利益驱动造假“歪脑筋”
有业界人士指出,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药材资源紧缺,导致不法中药商逐利心理严重,而“掺伪掺劣”等以次充好的造假手段直接危害的是人的生命健康。
据悉,中药市场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市场。根据《中国药典》定义,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汤药。因此,人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就是凭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中药饮片。由于造假已经形成产业链,一些采购中药的专业销售人员也不见得能辨别得出真伪。特别是中药饮片,一方面原药切成饮片可增值2~3成,可进行低价竞销,同时中药材切片后,更容易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获得非法利润。
“利益驱动是一些商家动‘歪脑筋’的主要原因,中药材这两年涨势高,但种植收成实际上是在减少的,而且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一些稀贵药材造假伪冒现象特别突出。”林惠蓉特意给记者看了十几份虫草的图片,记者汗颜地发现,居然没有一种能够正确辨别出来。
“其实看不出来不奇怪,因为现在的造假手段太高明了。”林惠蓉指出,虫草是一个比较大的分类,不是专业人员是难以区分的,不仅是坊间传闻的真假虫草对接作伪手段,还有一些真假虫草掺在一起混买,更有为强化药效而渗入西药成份的虫草流通于市面上,而这些往往只能通过专业器材检验才能查出来,上述造假行为皆因价格悬殊,伪品与真品之间的价格相差可以达数百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