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三七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云南三七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当地三七价格走势、质量优劣对整个三七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多年来三七药材价格大起大落,引发产业危机。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云南三七产业仍处“小、散、弱”的格局,部分企业正在探索的全产业链模式,有可能成为摆脱三七价格暴涨暴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法。三七价格暴涨暴跌“七农”和药企受灾
三七是云南独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是目前全国能够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也是最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少数中药材品种之一。三七的根、茎、叶、花均可入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360多种,药品批号3600多个,涉及制药企业1350多家,多种药品被列入国家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
多年来,三七价格跌宕起伏,有人一夜暴富豪掷万金,也有人走投无路倾家荡产。以120头(“头”代表三七的不同规格,即每市斤三七主根的个数,数字越小,主根的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三七为例,2014年9月与2013年9月相比,由706元每公斤跌至260元每公斤,跌幅70%。据了解,云南省内涉及三七种植区域已有13个地州72个县,涉及种植农户超过2.2万户,三七价格大幅下跌将导致大批种植户遭受经济损失。
文山州是云南三七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省的九成以上。据文山州委书记纳杰介绍,2012年至2014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以每年平均净增10万亩的规模迅猛发展,三七种植盲目跟风现象突出。统计显示,2014年三七产量约为3万吨,2015年预估产量约7万吨,而相比1万吨的年需求量,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导致市场价格暴跌,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以30头三七为例,当前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74元,比2013年下降62%。”纳杰表示。
广东众生药业集团总裁陈永红表示:“三七的价格非常不平稳,从2009年开始,每公斤价格低时七、八十块,高时到七、八百块,剧烈波动对下游生产企业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来源受到限制,原料越贵越紧缺;另一方面越贵的时候原料质量越难保障。”
三七价格“过山车”背后:产业“小、散、弱”
三七价格暴涨暴跌背后,暴露的是“小、散、弱”的产业格局。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云南省农业厅技术推广总站和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首次云南省三七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三七盲目种植、无序发展是造成当前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
在国家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的推动下,大部分的三七制剂都进入到了报销范围。据了解,不少大型药企产品的原料都有三七,如云南白药的系列产品,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广西梧州药业的血塞通片剂、胶囊等,广东众生药业的部分产品等。药企对三七的需求量猛增,迫使七农大范围盲目种植。
一方面市场对三七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凸显,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文山州委书记纳杰表示,三七种质资源控制、种植规范普及、质量标准控制、地理标志产品等成果尚未充分利用,已经制定的《三七发展条例》没有有效实施。
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整个三七产业的现状就是小、散、弱。“个体农户没有销售渠道,运营管理水平低。生产企业产品品牌营销能力弱、市场份额小。”
长期以来,云南三七多作为农副产品、药材原料而存在,中下游产业未形成规模和优势。据2012年全国三七产业数据统计,全国三七产值749亿元,云南三七产业占234亿元,占全国规模的31%。其中种植贸易159亿元,工业只有75亿元,仅占全国三七工业的一成。
全产业链模式助推三七产业升级
三七产业涉及创新药物、二次开发药物、提取物、饮片、化妆品等多个领域,是业内公认的朝阳产业。如何在“小、散、弱”的格局中突出重围?部分三七企业积极探索三七全产业链模式,有望实现三七产业转型升级,得到了业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