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0月25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全国共发生5起严重的患者伤医事件。
针对近年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包括吴孟超在内的12位国内知名院士和医学专家在2013年7月联名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为持续上升的医患矛盾把脉,呼吁医护人员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爱病人、呵护病人,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在诊疗上尽量避免创伤性治疗,注意扶植病人自我康复,谨慎使用高新技术,防止过度治疗。
如何才能化解当今的医患矛盾?在向国内多名权威专家的采访中得到的共识是:要深化医疗改革,需从顶层设计上重构医患关系。
亲历“医闹”
“病人家属找我报杀父之仇”
提起医患关系,我国血管外科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陷入深思,他掏了心底里的话,医生要有医德,患者也要有患德。
汪忠镐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于1979年在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任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从医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像我这样千方百计救治病人的医生,也曾经遭遇过一次‘医闹’。”他说,“那是1999年,一群人进来拳打脚踢,找我报‘杀父之仇’,导致我住院,踢着了倒不算什么,但吓着了,气着了。我有心脏神经传道阻滞,就是那次发生的,这件事情我还从来没对外人讲过。”汪忠镐至今仍心有余悸。
2013年92岁的吴孟超被誉为我国“肝胆外科之父”。谈及近期全国各地接连发生的伤医事件,吴老非常激动:“我很气愤。医生是个很高尚的职业,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医生和病人本来应该是团结合作的一家人。”
汪忠镐觉得心里很凉:“做一个好医生是不容易的,我一辈子什么都不顾,就顾着病人了。”
说着说着,汪忠镐回忆起自己艰辛、漫长的学医过程。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的学制长、课程多、书本厚。医学知识更新快,从业后也要终身坚持学习,相当数量的医师、护士还需外出进修,精力和经济的付出很大。由于医疗工作非常紧张,夜班频繁,加上社会的偏见,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接触大量病原体,工作中感染疾病的概率也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
一名医生表示,如果医生每天正常上班8小时,一周上5天班,医疗体系马上瘫痪,现在很多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读完博士,30多岁,还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每天做的是高风险的工作,一个月就挣几千元的工资。”
汪忠镐认为,近年医患双方相互戒备、仇视乃至发生过激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有史以来所罕见。“医生让病人杀掉了,而且,往往最有挑战性、要求最高的科室医生反而最容易被打。这是中国5000年历史中所没有的。全世界的医生都受到尊重,只有中国的医生受到如此伤害。试问,哪个国家有医闹‘专业人员’?恐怕只有我国有‘专业人员’帮病人来闹。这是我们相关部门应该自我检讨的。”
重构关系
医师和患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2009年,汪忠镐5次住院,并被下了病危通知单。后来,他为自己作出诊断并奇迹般好转。对于医患关系,他深有感触。“一年5次抢救过程当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患者,也要有患德。每次说的都是支气管哮喘,其实是诊断错误。我求人治疗,一点用处都没有,我照样感谢他。”
医患=战友
医患关系紧张是双输
汪忠镐表示,在大病难病面前,医师和患者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患者打击医师,医师防备患者,这其实是双输的局面。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原则是从不放弃对疑难危急重症病人的治疗。但是,有时也不得不把大手术改为风险小而疗效略差的手术,或无风险的保守治疗,这绝非我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
汪忠镐强调,对于医患关系,应提倡医患并肩作战的密切关系,要始终把疾病作为共同的敌人。
医生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