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已成为近期医改的核心话题,半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明确提出推进分级诊疗。有关部门为何如此重视并提出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呢?
因为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有关部门认为,医改要体现政府责任、体现“公益性”,就必须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让患者优先到基层就医,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才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政府投入的4万亿医改资金中,很大一部分被卫计委拿去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盖房子、买设备、养医生、搞培训等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老百姓不论是大病小病,偏偏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近看病,而是舍近求远,不辞劳苦,宁可付出更大的医疗成本,蜂拥至大医院看病,让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完全落空。
海量的财政投入打了水漂,设计和实施这一政策的有关部门无法向领导和全国人民交代。这就是有关部门不得不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看病就医都是先找私人医生或者基层医疗机构,有了疑难杂症或者重症之后再转到专科医院或者大医院。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形成分级诊疗的良好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其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够取得患者信任的医生。而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大锅饭”的体制决定了不可能有“真正的医生”,没有“真正的医生”,让患者优先到基层就医,不是让他们送死吗?
Ⅰ.以行政手段配置医疗资源分级诊疗仍将“削足适履”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立医疗机构“总院长”的身份不被废除、医疗服务资源由政府配置而不是由市场配置的背景下,强推分级诊疗,强迫患者优先到基层就医,犹如削足适履,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既有的问题更加严重。
理由何在?
第一,老百姓蜂拥至又贵又难的大医院去看病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愚不可及”,而是基层医疗机构没有真正的医生,“大锅饭”的体制摧毁了基层服务体系,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就医无异于将老百姓再次往火坑里推。
有人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原因归咎于患者“有病乱投医”。
老百姓不到基层、偏偏蜂拥至大医院看病,真的是他们“愚不可及”,愿意舍近求远、弃贱图贵吗?
绝对不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于自家附近的那个基层医疗机构非常了解,那里有没有能治病的医生,他们比政府官员更加清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被误诊或被耽搁的惨痛经历,让他们不敢拿生命和健康冒险。
尽管卫计委一再宣称,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70%的疾病都可以在基层解决。他们还会拿出一系列数据,诸如学历、职称、人数、年龄等,来证明最近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没有人相信,因为在财政包养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下,基层医生的收入不到城市大医院医生的四分之一。基层不但待遇低,条件差,而且锻炼和晋升的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水平和能力的医生怎么可能呆得下去呢?愿意呆在基层的,绝大部分不过是一些空有文凭和资质的庸医和一些吃闲饭的七大姑、八大姨。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基层医生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发展空间狭窄,最近几年不但未能吸引优秀医生下沉到基层,而且基层原有的骨干力量在加剧流失。
由此可见,患者涌向大医院、不到基层就医的症结不在于患者的“愚蠢”、“病急乱投医”,而在于卫计委“收支两条线”、财政养医的“大锅饭”体制让基层医疗机构不但失去了活力,而且失去了能够治病的医生。病灶出在有关部门自己身上,无论有关部门用什么办法去吸引、限制甚至逼迫患者优先去基层就医,患者都不会接受这种削足适履的安排。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