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中关村虫洞创业之家咖啡厅,上演了一场关于互联网与分级诊疗的论坛和讨论。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挂号网CEO廖杰远、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王建生、好人生健康产业集团创始人汤子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于分级诊疗的理解和路径尝试方案,同时也提出了分级诊疗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和挑战。以下是动脉网就此次论坛梳理出的精彩内容和观点。
廖杰远:微医集团尝试在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玻璃墙砸开一条缝
三个发展阶段
廖杰远认为,互联网和医疗中间还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墙,互联网能看见医疗,医疗能看见互联网,但是互联网和医疗握手还很早,这二者中间没有直线,微医希望有机会通过曲线摸索,在墙壁之间能够凿开一条缝。
廖杰远是做IT出身,因为小侄儿生病艰难的求医之路才产生了利用互联网改变医疗的想法。“最初身边的朋友都劝我不要涉足医疗行业,这一路走来的确很艰辛,不过已经有一些尝试初见成效。”
就门诊量来看,中国的医院动辄一天过万门诊量,比美国最大的医院多十几二十几倍;在英国,90%的首诊是由全科医生完成的,美国80%以上首诊是家庭医生完成,但中国几乎没有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只有10%不到。而三级医院里的医生占全国医生的10%多一点,却承担了40%多的门诊量。
这种情况下,每位医生都是超负荷工作。而美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是1.4,中国是2.06,并没有加上146万村医,如果加上的话是3.15,中国的医生并不少,核心是医疗资源极度不均衡。
微医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窗口外移,优化就医流程。首先把在三甲医院排队的窗口、排队挂号交钱的窗口都移到手机上。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窗口的外延尝试。比如将院外候诊中的排队叫号、检查报告、一站式结算、诊后随访等度可以外延到手机上。
其实,医院80%以上的窗口服务都可以移到手机上,只有一个排长队的地方是电梯口,这是IT技术完全能做到的,只是看医院是否有改变的动力和决心。一年下来,微医集团可以帮助老百姓节省排队时间将近两千万个工作日,平均帮每个人节省一到一个半小时排队时间。
在这个阶段,廖杰远曾经有一段时间基本上每天早上固定六点钟起来,一次又一次的去找院长。2011年,廖杰远跟同事们说年底计划接60家医院,大家说太激进了,最后我们接入了270家医院。最早微医做预约挂号采取免费策略,让医院把这个服务交给自己的呼叫中心,当时挂成功一个号的成本平均8.7元。不过,微医最终通过呼叫中心把用户引导到微医自身的互联网平台上,再从互联网上引导到App上面。
第二个阶段,就是团队医疗,实现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即尝试分级诊疗业务。
三甲医院的医生忙得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并没有那么多病人可看,而这些医生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有一技之长的,如何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这是微医集团探索分级诊疗的初衷。
分级诊疗是双下沉两提升,关键是两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提升?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如何提升?另外一个就是医患匹配的难题。
在微医集团的团队医疗中,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团队助理,团队助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分诊,他们会对团队成员非常熟悉,帮助团队内部专业分诊。
廖杰远跟微信的张小龙讨论这个问题,张小龙的建议是用户端可以跟微信很好的融合,但是医生端绝对要自己做,微信根本支持不了。
团队医疗不仅可以实现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另一个好处就是实现大专家传递带动基层医生成长,帮助基层医生建立品牌,以提升患者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
谈到分级诊疗的医疗信息化难题,廖杰远表示但凡技术问题都是伪命题。在杭州,微医集团把分级诊疗系统内嵌到医生的诊前电脑去,全杭州只用了两周。
微医还在尝试搭建互联网医院,这也是微医集团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过去互联网医疗在做的是信息服务,如果通过互联网医院直接做诊疗、处方和医保,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也许通过这个窗户就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