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上海基药外企中标多 质量和价格拷问产业

527,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第二批中标结果对外公布。令人惊讶的是,外资、合资品种中标数目相当之多,与年初外企所谓的绝大部分外资企业产品都会因为价格问题退出上海基本药物招标的悲观论调形成鲜明对比。

“应该说这是政府和企业相互妥协的结果。”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某负责人对此表示。然而,上海的基本药物招标结果不具备普遍性,“关键是上海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因此,外企必须要用价格换市场,政府也要提高民众保障水平。”

而随着集中招标采购在各地展开,在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推行中,以药品安全有效为前提的质量和价格平衡问题将继续拷问整个产业。

外企中标品种多

20101227,上海卫生局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启动本年度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采购的总量为307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381个上海市增补目录品种。其主要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包括引入“量价挂钩”模式以促使企业降价;区分质量层次(单独定价和GMP)以保持本市社区用药水平等。

这些游戏规则的制定,曾一度引起了外资企业的担忧。根据现行制度,在现有的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688个品种中,绝大部分外资产品都会因为价格问题退出基本药物招标,从而退出上海基层医疗市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下称“RDPAC”)医药市场发展事务副总监娄渝20111月在上海表示。据RDPAC统计,在上海版的688种药物中,RDPAC成员企业有133只基本药物在内,包括原先的71个品种和增补的62个品种。

527的中标结果则显示,外企品种明显增多。据粗略统计,至少有60多个品种在上海基层医疗机构中标,远远超过此前RDPAC的预测:原来的71个品种,只有4个产品可能投标;而后增的62个品种,绝大部分产品都会退出。

另发现,外企中标品种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等领域,络活喜、波依定、拜新同等大品种悉数进入。“目前这个结果和价格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某外企相关负责人士表示。

相互妥协

参照中标前后的价格发现,这些外资品种的价格均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明显。“上海做了初步统计,社区中标价格总体降幅为39%(含15%差率),我们外企品种降幅没有这么大,但目前的价格是在上海市场上前所未有的,比以前降了不少,可以说是公司能够接受的最低价。”前述外企负责人士表示。

而对于外企“可接受价格”的衡量标准,有知情人士透露,外资品种在投标时会综合考虑其品种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销量及与国产同类品种的价格对比;如果与国产同类品种的价差较大,就意味着要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企业需要进行大幅度的降价,出于维护二级以上市场的考虑,外资企业宁愿放弃该品种在基层医疗市场的投标。

而对于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市场,外资厂商显然不会轻言放弃。从本次上海最终的中标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中标品种为了进入上海基层医疗市场,或多或少作了一定幅度的降价。事实上,一方面外企价格有所松动;另一方面,较高的用药和医保水平也促使上海方面最终放弃在基药招标中抑制高价药进入的初衷,最后相互作出妥协。

上海模式更理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上海模式相对比较理智。”国药控股运营管理部高级顾问干荣富表示。外企人士多肯定“上海市场更注重质量,在全国属于比较领先的”。而国内企业也持相同态度:“上海相对会好一些,社区零差率、等级医院顺加15%等政策执行得比较好。”

而较之其他区域的基药招标模式,上海的基药招标具有一定特点: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并实施了重视专利药品的分类评审,从根本上避免了单纯的价格“恶意”竞争。

此外,本次上海基药招标的医疗机构范围是全市所有的非营利性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而非仅仅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故对于688个品种的投标厂商而言,需要上报2个投标价格:“投标价Ⅰ”是针对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的其他上海市参加招标的医疗机构药品评标的价格依据;“投标价Ⅱ”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评标的价格依据。一般而言,“投标价Ⅰ”要高于“投标价Ⅱ”。如果厂家的品种中了投标价Ⅱ就意味着该品种能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按照这个价格进行销售;如果厂家的品种中了投标价I”,也就是说,该品种将无法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措施将促使企业对于价格与市场的博弈有更多的衡量。

观察人士认为:“从上海的基本药物招标模式,以及基本药物对于整个医改体系的作用来看,价格并非基本药物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单纯是药品价格的下降,并不意味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医疗服务,也不意味国家的医保支出能有实质性的下降,关键还在于对药品质量的监控和杜绝药品滥用,提高医保的覆盖水平。”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原料涨价猛 药企快速延伸产业链避险

  药材产需脱节价格无常 中医或遇无药窘境

  远程医疗陷盈利模式遭遇困局

  RNA干扰技术投入数十亿美元打水漂

  亚太生物仿制药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本土制药企业逐渐关注国内原创药研发

  药品不良反应客观存在 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

  原料药结构调整:一把尺子量到底

  以我为主 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

  医药流通加快步伐 呼唤供应链核心企业

骨科植入业整合加速本土竞争力蓄势待发

医药营销:祭出“组合拳”的美好时光

上海医改小步慢跑 推行总额预付制

儿童用药市场品种选择渠道窄 品牌集中外资掌

国产仿制药出国要拼什么?

基药统一定价需考虑合理利润 科学评定质量标

上海模式外企涌入 基药招标再引激辩

分子诊断产品市场 未来扩容前景可期

“国八条”给医药物流业减负

做好处方药:概念纯化抢“第一”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