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内外兼修”推动创新药发展

尽管国内药企绝大部分还是在做仿制药,但有些想法的公司会在走向创新的十字路口上,思量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北京莱博赛路森药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博药业”),作为一家以创新药为主的企业,其首席执行官龚兆龙对本报记者分析了该公司“内外兼修”的创新策略,这或许可为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国内药企迈向创新阶段

本已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担任新药审评员10年之久,2008年,龚兆龙告别了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选择回国创业。

在他本人看来,自己的选择正顺应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做仿制药;第二阶段是创新药的开发平台建设,以CRO(合同研究组织)行业的发展为特征;平台建立之后,国内部分药企现在开始进入创新药研发的第三个阶段了。”

FDA积累了丰富的新药审评和研发经验之后,龚兆龙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回国创业,开始从事新药开发。

目前,国内药企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正在发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表示,对于中国自主研发新药来说,2012年是幸运年。中国的两个小型药企——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和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在抗癌新药研究中成绩不菲。

全球最大的临床数据提供商Citeline在其出版的《2012年全球药物研发年度报告》中,由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埃克替尼被列为2011年全球首次上市的新活性物质药物。

2012年获批的双环铂原料和注射液是由民营企业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历时12年研制成功的铂类新型抗癌药。双环铂的胶囊和注射液在中国、美国、俄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获得发明专利权。

此外,先声药业打造的“创新药物创业百家汇”项目,接纳了近百家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加盟,会聚了200名海外人才。

自主研发   瞄准临床需求

虽然出现了上述新气象,但新药研发谈何容易。

龚兆龙认为,初创型药企具有一些共性的劣势,例如团队和设备不全;技术平台、项目比较单一;资金有限,短时间内无法盈利等。因此,策略的选择尤其重要。

莱博药业选择了   “内外兼修”   的策略。

一方面,莱博药业依托公司内部技术平台积极开展自主研发,重点关注国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以该公司的BL001项目为例,此在研药物正是瞄准了国内未被满足的白血病临床需求。

近年来我国白血病发病率呈快速升高趋势。据《山东商报》2011年报道,中国白血病发病率近10年增两倍,每年新增4万名患者。

龚兆龙表示,美国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用药以效果较好的靶向药物为主,而我国依然以植物药和传统化药为主。进口靶向药物由于价格昂贵,还未能广泛在国内使用。随着国产靶向药物逐渐进入市场,可以预见靶向药物会出现价格回落,全面进入医保也将会逐步成为可能,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这是市场增长的刺激因素。

基于上述需求,莱博药业致力于研发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同或优于国际一线抗白血病药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BL001。目前,该药已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

外部引进   适时转让成果

内外兼修的另一方面,是引进处于研发早期、有较大潜力的项目,从而做到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

据龚兆龙介绍,在医药产业发达的国家,药物从早期发现、研发,到最终上市,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科研院所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然后由中小型生物医药技术公司介入,从科研院所引进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完成进一步开发,项目较为成熟后,部分品种会被大型药企收购,完成后期的开发和产业化。

而据他观察,近些年受欧美经济不景气和新药研发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上述链条出现了断裂,中小生物药企缺乏资金支持,科研院所与大型药企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医改三年 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

  新GSP成大型药企盛宴 区域市场格局或重构

  史上最严GSP出炉 仅三成企业有望成功闯关

  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二次议价”渐行渐近

  生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比重攀升——中

  多地大病医保方案出台 部分地区未设封顶

  发改委多次降药价 医药公司仍保持较好增长

  各地大病医保方案落地 高报销比例成趋势

  上海大病医保暂不引入商业保险

  香港药品采购范本:医管局为核心低价中标

业内呼吁新GSP对中药多一点呵护 防止垄断产

中国没有真正的全民医保 缺少报销环节

新GMP的经济账 无菌药企GMP认证进度迟缓

干细胞持续“产奶”找能量

确定医械管理类别应有条不紊

201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罕见病救治呼唤“良方”

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市场拓宽 增速放

标准不降低 时间不放宽——无菌药品新修订G

发改委官员:再过五六年药价会合理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