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市场快讯 本土市场 中药/API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生物制品:蛰伏中孕育爆发

受贵州省关闭16家运营多年的成熟单采血浆站的不利影响,又缺乏疫情爆发的刺激,2011年生物制品子行业整体表现不温不火,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均没有太多惊喜。而这同样反映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2011年全年生物制品子行业跌幅达到31.58%,与医药板块整体跌幅相近。

业内分析认为,《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已于2011年底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疫苗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其市场扩容前景备受看好。另一方面,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表示,国家将加强对血液制品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国血液制品供应量力争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这无疑将推进血液制品行业走向又一个春天。

血液制品再逢春

2011年对生物制品行业打击最大的事件,无疑是贵州省关闭了16家运营多年的成熟单采血浆站。天相投顾医药行业分析师彭晓表示,由于整个生物制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因此单个事件也会影响到全行业,华兰生物血浆站被关停加剧了血液制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也为生物制品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整体表现带来负面预期。

贵州关闭血浆站使血液制品行业的投浆量再度进入低谷,直接导致血液制品供应紧张。卫生部网站数据显示,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2010年全行业投浆量为4180吨,仅为需求量的一半。由于贵州血浆站大面积关停,国金证券预计2011年全年采浆量仅为3800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业内普遍认为,由于血浆站内生增长缓慢,2012年上半年血液制品供应将更为紧缺。据测算,贵州省关闭的16家浆站年采浆能力在700~800吨,约占年投浆量的20%,巨大的市场缺口亟待填补。但由于血液制品投入生产前有3个月的窗口期,还需经过2~3个月的生产、检验、批发等程序才能投入市场,因而业内普遍认为2012年上半年将是血液制品最紧缺的时期。即使2012年华兰生物重庆公司6个浆站全部投产,对全行业需求而言也仅是杯水车薪。

然而,“危”和“机”总是相伴相生。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共融资部总经理曹明表示,血液制品面临供应紧缺的困境表明这个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行业里的企业面临的竞争烈度相对较弱,生存的环境较为宽松。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其市场扩容的速度将比其他医药子行业更快些。

但不论是缓解血液制品紧缺还是实现市场扩容,其前提都是血液投浆量的提升,目前的局面有望迫使政府放松对新建浆站的审批限制。事实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已多次表达了对血液制品供应紧缺的关注,并表示国家将加强对血液制品的扶持力度,研究出台血液制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血液制品供应量将力争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

平安证券指出,政府一旦放松对新建浆站的审批限制,在规范采浆和生产流程的前提下,鼓励相关企业提升血浆利用率和采浆能力,这将使具备较强资金实力、能够快速拓展浆源提高生产能力的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血液制品上市公司明显受益。其中华兰生物最受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华兰生物重庆公司投入生产,预计2012年全年将带来新增采浆量150吨,将助力华兰生物收获高增长。

疫苗竞赛看研发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疫苗领域再度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该规划称,将着力实现疫情监控及疫苗研发、生产、流通、接种、储备、监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5类项目,并对疫苗重点项目安排了约94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到2020年疫苗供应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这意味着未来疫苗行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对国内疫苗行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利好。

不少企业人士表示,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刺激国内疫苗市场的需求,中国疫苗发展的春天到了。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国内疫苗行业的市场规模在100亿元左右,却仅占国内医药市场规模的1%,远低于国际2.6%的水平;目前世界人均疫苗为30元/人,而中国仅为5元/人;加之我国每年超过1500万的新出生婴儿,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增长。这些数据一再表明我国疫苗市场的成长空间巨大。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2011年度中医药十大新闻

  医药OTC跨界并非一跨而就

  中药追梦“走出去” 探寻国际市场

  生物产业产值2012将迈向2万亿元

  OTC产业:世界眼光看中国 中国力量挺世界

  品牌失灵 国内OTC企业控制逐步终端

  十年后生物仿制药或同质化

  中医药文化基地或迎建设高潮

  《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

  疫苗研制:积跬步成千里

动物类中药材逆势上行 展望后市走势

原料药危机:“走向国际”不等于“迈向一流

探寻美国的OTC药物:未来路在何方

2012药店发展:OTC小店或可成气候

舆论漩涡中的海外中医

OTC营销:形式产品不只是形式

专利药与仿制药 医药竞争无界

终端上柜销售是确保OTC销量的关键

我国疫苗产业仅处于行业中早期

2011年冬虫夏草出口量减价升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市场快讯 本土市场 中药/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