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惊见医生做手术索要巨额“红包”!经视大调查记者全程实录“专家跑场费”始末》的文章不仅在医疗行业从业者的社交媒体中被盛传,这件事也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医生高呼“飞刀”合理,是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表现;患者却感叹这种行为助长了歪风邪气。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大医院专家到基层或民营医院“飞刀走穴”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尽管由此带来的隐患和医疗纠纷不在少数,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现象就一直存在。就在人们不断呼吁让医疗人力资源自由流动之时,“飞刀红包”事件的出现,着实触动了医疗行业的痛点。
尴尬的“飞刀红包”打了谁的脸?
那篇被热传的文章大意是,一名肾结石患者在湖南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由于病情严重,必须从大医院请教授过来主刀,这家医院私自收取费用7000元给主刀教授作为“专家跑场费”,既没有收据也没有发票,该教授当天还在医院有同样的六台手术。
“专家跑场费”是个在业内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随着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医院专家们“飞刀走穴”成为常态。一家网站在2015年就此对3000多名医生进行调查显示,55%的医生称“所在医院医生‘走穴’现象普遍”,近三成医生表明“本人曾‘走穴’过”。经常在周末外出“走穴”的医生甚至总能在机场碰到同样去“走穴”的同行。其实,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对专家们的到来也持欢迎态度,留住了患者,也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
最重要的是,“飞刀走穴”可以给专家们带来不菲的收入。长久以来,医生的合法收入并未体现出真实的劳动价值,很多医生只能依靠“走穴”提到收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公立医院会诊费用是由物价部门制定。以湖南省为例,院际会诊主任医师级别每次260~300元不等,外埠会诊加收一倍,每次520~600元不等,但这样的价格并不足以支付医生的人力资源成本。于是,患者、医院、医生之间就根据市场,逐步形成了天然的价格体系。如今,邀请专家会诊做手术的费用基本在5000~10000元之间,邀请外地专家做手术的费用有时要高过10000元,并且这种灰色交易长期存在。
相比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更有优势。目前,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就实行了点名会诊和点名手术这两项制度。从外院找专家来会诊,点名会诊费按照专家不同职称来确定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如果患者点名从外院请专家来手术,价格制定原则仍按照不同技术职称、医院品牌、专业知名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协商专家本人后确定点名手术价格,一台手术的点名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京都儿童医院院长童奔告诉健康界,由于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是由国家制定,因此医生为赚钱到公立医院“走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想要“专家跑场费”阳光化,目前只能在民营医院实施。
“专家跑场费”收多少钱合适?
一名医生从大学毕业,一直熬到专家教授,其中的艰辛外人无法体会,利用休息时间去为非本院患者解除病痛收取一定费用,虽然不合法,但也算合情合理。然而,“专家跑场费”究竟要多少钱才合适呢?实事求是讲,公立医院长期垄断优质医疗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希望于让政府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显然并不能体现真实的市场博弈,其结果会强化垄断,甚至破坏市场化进程,这条路貌似走不通。
尽管随着近年来医生多点执业放开,越来越多的医疗人才资源流动起来,但人们必须承认的是,触动利益格局,打破垄断,在现阶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国医生大都是“单位人”,与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医院自己培养和引进来的人才去别的医院做手术,医生所在单位对于医生“走穴”自然缺乏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