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调查风波不断。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对医疗器械产品价格以及市场份额进行调查。消息一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事实上,已有外资医疗器械公司成为“前车之鉴”。8月初,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作出终审宣判,强生因限制“最低转售价格”构成“垄断”,被判赔偿经销商53万元。业内人士指出,医疗器械垄断定价纠葛一直难以根除,这一案例给了业界一个处理的先例,而未来或有更多垄断巨头步强生的后尘。
传言:医疗器械行业 遭“定价调查”
根据外媒报道,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透露,受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协会正在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中外企业的定价和业务情况。
一家声称收到问卷的外国生物技术公司高管表示,调查信息包括进口医疗器械的具体价格、分流至经销商处价格以及产品质量、产品体积等许多细节。从问卷中关于定价的提问看,调查目的之一是要判断企业是否对销售商设定了最低售价。
有知名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高管向媒体证实,公司此前确实收到了医疗器械协会带有调查问卷的邮件,邮件没有说明具体的政策意图,其中所列的表格涉及到了单个产品的一些价格问题,由于邮件落款为医疗器械协会的个人,没有配发医疗器械协会的“红头文件”,所以公司并没有回复此邮件。不过,飞利浦、佳能、罗氏诊断、美敦力等多家企业表示尚未收到相关调查问卷。
针对价格调查的传言,商务部、发改委均予以否认。商务部新闻处人士表示,商务部反垄断局并未委托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对中外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定价调查。而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陈志江亦称,发改委也未针对医疗器械企业展开调查。
南方日报记者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官网上看到,该协会针对此事声明称,今年6月收到过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致各相关协会、商会的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随后将此调查问卷发给部分会员企业征求意见,“但此项调研并非接受商务部反垄断局的委托,且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并非价格垄断调查”。
现状:高端医疗器械 外资占70%
虽然价格调查的消息未被证实,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被外资寡头瓜分早已成行业共识。
在我国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国产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内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口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销售垄断。其中,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高端市场,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70%。
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过去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3%。然而,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数据,仅在CT设备领域,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五家企业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就高达90%。
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主要的医疗器械均是洋货统治的世界。有医生表示,目前在三级大医院比较常见的外资医疗器械品牌有美国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进口价格不菲。比如:一台高级核磁共振设备,进口价格在每台1200万-2500万元之间,一台伽马刀治疗仪进口价在1000万元左右。
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武山表示,外资大型医疗设备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医院大行其道,主要是政策所限。据其介绍,如果医院购买的是国产设备,则需要自己去联系银行,而如果是外资品牌,背后往往都有几个实力雄厚的大财团支持,由他们提供贷款后,便会指定医院购买某个品牌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