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开始,中国医改核心内容之一的“医药分开”,2012年中央和省级共确定了54个城市,311家县级医院进行试点探索。目前来看,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费用,各地医保资金进行兜底,是取消药品加成后,补偿医院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但是在医保资金强调总额控制,以及支付方式改革等,以期提高医保资金效率、提高医保水平的大背景下,各地医院院长对于这种改革方式的成效能否长期稳定仍存一定的疑虑,并建议要进行更多的测算和尝试,审慎推广“模式”。
尤其是医药分开后,医院补偿机制和药师的管理,成为当前公立医院改革探索阶段中最为关注的内容。
长效的忧虑
从目前来看,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零差率销售内容在激烈讨论中,最关键的是零差率之后,医院收入减少部分的补偿机制建设问题。
南京某大型医院院长告诉记者,目前大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整体收入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实行零差率后,医院总收入将减少6%左右;同时,医院毛利率总体水平一般保持在40%~45%左右,毛利部分正是医院能够自主分配的部分。而减少药品带来的6%的收入,即意味着医院毛利率直接下降6%,对医院的日常运行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国内医药分开试点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深圳全市取消药品加成零差率销售,以及北京朝阳、友谊等5家顶级大医院的试点。
北京的做法是通过设立医事服务费和医保兜底来进行补偿。医事服务费从42~100元分4档,收入的60%用于增加医务人员收入。以急诊门诊人次为基础进行测算,2010年和2011年的分别为1.46亿和1.6亿次,总药品费用大概为300亿元左右,即加成部分在45亿~50亿元之间。如果这一补偿方式在北京全面铺开,以静态匡算,北京市医保需要多支出13亿元左右。医保增加13亿元加上医事服务收费,基本上能够达到平衡。
深圳市则采取分级提高门诊和住院诊查费的价格标准,在原来基础上平均每门诊人次和每住院床日诊查费分别提高14元和37元。同时进行门诊控费,全科门诊打包付费,专科门诊“控高就低”,住院321种病种实行临床路径。
经测算时发现,此项政策实施后,深圳每年可减轻参保人自付费用2.09亿元,增加部分由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承担。
根据各方学者调研和北京、深圳的试点数据,虽然医生和医药公司的利益链条仍然存在,大处方等现象没有完全杜绝,但总体来看,各方效果良好。
但是各界仍存疑虑——15%药品加成部分收入是现行医院运行的必须费用,如果取消后,政府财政、医保财政和患者口袋必然有一方要为其买单。当前来看,主要仍是医保资金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