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学名为大西洋鲑鱼)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动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广泛热烈的争论。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转基因鱼类科研领域,中国科学家一直处于最前沿。
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领衔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水生所)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随后建立了转基因鱼理论模型,构建了由鲤鱼和草鱼基因组件组成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生长激素基因并培育出快速生长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和不育三倍体“863吉鲤”。
但其后的三十年中,转基因黄河鲤鱼却在公共视野中默默无闻,甚至朱作言本人如今也对其市场化感到没有信心。
11月24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朱作言透露,在上市这条路上,转基因黄河鲤鱼甚至一度有希望登陆美国。2000年的时候,培育转基因三文鱼的美国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第一任总裁埃利奥特·恩提斯(Elliot Entis)曾到武汉,拜访朱作言当时所在的中科院水生所,寻求合作可能性。
从1985年至今,转基因黄河鲤鱼经历漫长的试验和审批过程,至今仍处于环境释放实验阶段,通过了这一关之后,还需要进行生产性养殖实验才能拿到安全证书,其后还需要申请品种认定才能正式上市。
“转基因黄河鲤鱼,还远着呢。”朱作言感叹说。

《纽约时报》1990年11月27日关于水生所转基因鱼研究的长篇专题报导。
中国转基因鱼曾是美国的“老师”
埃里克·哈勒曼(Eric Hallerman)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鱼类保育系主任,也是最早的一批转基因鱼类研究者。2015年9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认为朱作言的研究后来做得更好。
“那时候教我做微注射的人还是朱作言。他曾经用那种像婴儿毛发一样细的工具来做鱼卵注射。我当时说,这太复杂了,我们想办法改进一下针和流程吧。在和中国同行的合作中,我们不但一起做出了更好的注射系统,也开始注意到一些后来证明非常重要的课题。”埃里克?哈勒曼说。
所谓“微注射”即用显微操纵器将外源DNA等直接引入靶细胞,朱作言说,转基因黄河鲤鱼即将草鱼生长激素的基因拿出来,经过改造转移到黄河鲤鱼身体中,也就是说黄河鲤鱼是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黄河鲤鱼。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草鱼的一个基因放到鲤鱼里面去了。”朱作言解释说。
生长激素基因通常被简称为GH(即growth hormone的简写)基因,目前仍是转基因鱼类研究的主要关注方向,而美国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的转基因三文鱼也是转入了GH基因。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转入GH基因的三文鱼能够比野生三文鱼更高水平地表达一种生长激素,这种转基因鱼长足尺寸只需18个月而非3年。
朱作言介绍,转基因黄河鲤鱼的效用同样也是将生长期需要两三年才能上市的黄河鲤鱼缩短到一年。
“养鱼时间越长,养殖户们越提心吊胆,随时可能出现风险,比如说疾病,灾害,水体污染等。一亩鱼池养一年的时间可以产出两年的量,相对就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时间的成本。”朱作言说。
“营养和安全性都没变”
但速生的转基因鱼类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是否会有所改变?
“做安全评价的时候,营养学的指标也是一个重大的指标。如果说它跟过去改造之前不一样了,它也不会获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澎湃新闻表示,GH转基因鱼类生长发育虽然速度加快,但营养的积累也是随着生长一块发生的,因此其营养价值不会降低。
另外,转基因黄河鲤鱼选择转入草鱼的GH基因,主要原因就是两种鱼其实本身是可以杂交的。
“转基因鲤鱼就是把草鱼2万多条的基因中的一条基因拿出来,放到里面和鲤鱼去杂交,从杂交程度上来说,它只相当于鲤鱼和草鱼杂交的两万分之一不到。如果我把草鱼和鲤鱼的杂交品种拿到市场上去,不会有人怀疑这个鱼是能吃还是不能吃,不会有人想吃了有没有危险。”对于转基因鲤鱼的食用安全性,朱作言认为与草鱼鲤鱼杂交品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