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鲁替尼是今年强生公司从Pharmacyclics以近200亿美元买入的重点品种,可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急性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等听起来可怕的疾病,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加速推进一批抑制剂的问世。
日前,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课题组、刘静课题组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良课题组联合研究发现“老药”依鲁替尼另一新适应症——EGFR突变型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主要用于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以实现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
急重癌症威胁生命
肺癌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来自强磁场科学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70万人,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80%~85%。“尽管手术和放化疗技术不断提高,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仍低于20%。”刘青松告诉记者。
据刘青松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约有20%的EGFR发生突变。近年来,以突变EGF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一种新的治疗方案,这也是刘青松团队努力突破并取得成绩的一项科研进展。
此外,刘青松团队还推进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今年,刘青松、刘静课题组的联合研究成果表明:老药依鲁替尼可能应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据了解,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成年人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癌症。该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髓性细胞异常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脏器浸润、代谢异常等。
“多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病例病情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通常在几个月内就会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异性的针对此类癌症的靶向药物。”刘青松指出。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类FLT3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的原癌基因,约3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复制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病理作用。
肺癌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看似不相关联的两种疾病,却让刘青松对老药依鲁替尼有了新的发现。
依鲁替尼的新发现
刘青松向记者介绍,依鲁替尼是一个靶向于BTK激酶,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癌中的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药物。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在2013年、2014年、2015年授予依鲁替尼“突破性”地位,可用于治疗三种B细胞恶性肿瘤: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据悉,依鲁替尼是经美国药监局突破性药物通道批准的第二个新药,也是第一个为FDA通过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靶向药物。
刘青松课题组致力于不可逆作用机制药物的研究,所以对依鲁替尼的作用机制、作用模式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科研团队构建了一个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高通量筛选库,通过对依鲁替尼的脱靶的靶标的分析,发现此药极有可能对其他的药物靶点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我们利用自己构建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方法,发现了依鲁替尼对FLT3-ITD阳性机型白血病和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药物作用靶点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青松团队还发现,依鲁替尼对于临床上对EGFR激酶一线药物已经产生耐药的EGFR突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新的发现在蛋白层次、细胞层次以及病人的原代细胞和动物模型上都得到了验证。
“虽然目前这些新的发现还没有在临床上直接应用,需要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才能正式使用,但由于依鲁替尼目前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因此它的毒理、药代等方面不存在问题,所以推向临床试验相对来说不是大的问题,成功率要比从头开发一个新的药物高得多。”刘青松说。
目前,刘青松研究团队已就此申请了中国专利以及国际专利保护,并且通过专利授权的方式与安徽省新星药业进行老药新用的联合产业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