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究人员在《BMJ》上写道,对于急性卒中后超过3小时使用抗凝血药阿替普酶的建议应被重新评估。
阿替普酶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在溶栓过程中促进血块分散。
大多数卒中指南都支持在卒中发作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但Brian Alper博士及其同事认为,当前指南是基于不确定的证据,他们呼吁迫切需要对现有资料进行再审查以指导临床决策。
美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正计划对所有相关证据来源进行分析,并重新评估使用阿替普酶的获益与风险。Alper博士与他的团队调查了证据和建议最全面的来源,临床医生可能会将这些证据和建议转换为卒中后是否使用阿替普酶的指南。
这些来源包括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指南,2014年Cochrane系统评价,2014年个体患者试验数据的meta-分析。这些来源均显示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4.5小时给予阿替普酶利大于弊。
研究人员分析了支持这些结论的数据,并发现卒中后3-4.5小时使用阿替普酶的效果不一致的证据。
例如,一些证据支持3个月时功能预后改善,而其他的证据显示6个月时功能预后更差。因此,他们写道,从目前现有数据中对该效果进行的任何单一评估可能是不可靠的。
他们表示,解决卒中后3-4.5小时使用阿替普酶利弊不确定性的关键是发表更多基于2014 meta-分析的基础数据记录,并重新进行分析。
他们承认这样做也可能不会解决这一问题,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除非并且只有有数据显示明确的利大于弊,否则,我们认为不应该有任何强有力的建议或鼓励在卒中后超过3小时使用阿替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