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迅猛,年销售规模已达1000亿元。但调查发现,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保健品行业也逐渐成为掺杂造假的“重灾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名贵药材,在保健品中添加多种违禁成分,或者假冒药品进行销售,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埋下重重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违规现象不仅屡禁难止,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名贵药材造假利益惊人
用普通人参加胶水拼接而成的“野生参”,浸水后能搓出一团泥巴的“冬虫夏草”,腹腔中灌入了石灰粉的“海马”,色素染成的“血燕”,硫黄熏制的“白参”……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各种名贵中药材的价格一路走高,部分品种甚至供不应求。
“名贵中药材价格动辄每千克上千元,造假的利润相当惊人。”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叶愈青教授介绍说,国内名贵中药材造假主要有三种手段:
其一,“易容术”。除了比较常见的用硫黄熏蒸药材进行美白之外,一些不法分子还把个头较小的野生参,甚至普通的园参作为原料,使用强力胶等一些化学黏合剂,拼接成体型较大的野山参,然后高价出售。
其二,“增肥术”。冬虫夏草被称为“软黄金”,造假者会用胶水在虫体表面黏上铅粉,用高锰酸钾等化学药剂浸泡,或者将铅丝插入虫体。经过类似增重处理的冬虫夏草,重量可以比实际份量翻一番。
其三,傍名牌。中药材品种繁多,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别。有的造假者用外观比较接近的植物,如石仙草、羊舌兰等冒充石斛;用亚香棒虫草、尼泊尔虫草等冒充冬虫夏草,而其功效、价格等都相差甚远。
违规添加“满天飞”
按照上海市政府为期半年的集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统一部署,上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近期联合开展“亮剑”行动,依法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5月18日以来,相关部门连续3次发布查禁通知,对被检出违禁成分的“粒可瘦田田雪清减润肠胶囊”等37个批次保健品实施全面封杀。
“在产品中违规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成分,已成为国内减肥类保健品的一大顽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监察处副处长戚柳彬说,“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兴奋、抑食作用,我国已于2010年停止西布曲明的生产销售,但一些地下窝点仍然偷偷使用。”
戚柳彬表示,在所谓的性保健品和减肥类、降血糖类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卫生部核准的保健食品的27项功效中,根本没有改善或提高性功能这一项,也就是说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性保健品上市。许多打着改善性功能旗号销售的保健品,很可能是添加了西药成分,而这些西药成分通常是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服用的。”
2011年1月至5月,上海重点对减肥、辅助降糖、辅助降血压、抗疲劳、提高免疫类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西布曲明、酚酞、降压类、拉非类、那非类等药物或化学物质进行了快速检测。在150项次检测中,有96件次产品被确认为非法添加,其中减肥类保健品的合格率仅为25.2%。
非药品当作“药品”卖
2011年1月17日,公安部门在上海、广州、河北廊坊三地同时行动,一举捣毁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的团伙,现场查获万艾可(俗称“伟哥”)、西力士、利维他等非法产品140余种,案值约2000万元,依法刑拘12人,其中有66种为假药。目前,这起案件已由检察院提起公诉,依法追究相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据了解,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是保健品市场的又一乱象。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处长王有志向笔者展示了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执法人员在保健品市场查获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