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在贵阳召开,并成立了中医药标准化管理协调委员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结构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日前,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在贵阳召开,并成立了中医药标准化管理协调委员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结构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6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国外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每年超过540亿美元,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医药产业。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建立合理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成为了提升中医药竞争力、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当务之急。
瓶颈凸显
中医药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在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为中医药标准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中智药业集团副总经理、企业科协副主席成金乐表示:“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滞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瓶颈。没有标准,药品的生产就无从规范,就没有药品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就没有药品的临床价值。”
中医中药的处境着实令人担忧。例如药材的生产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假冒伪劣药材充斥市场、中医药术语不统一不规范、中医诊断多凭医生经验等。虽中医药在国外影响越来越大,却至今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未取得合法地位,中医药诊所、药店,大多还没有得到当地的法律保护。
此外,大众对天然药物的追求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中医中药的需求逐步增长,对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关注度也有所提高,而上述中医药的医疗行为、药品流通管理等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亟待规范化。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标准与规范,已在业内呼吁多年。
广东同德药业总工程师夏敏表示:“目前中医药标准数量相对较少,中医药标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药有其自身特殊性,药材来源多,成分复杂,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他认为,中药标准化的制定涉及到整个产业链,从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要予以重视,投入多,工作量也大。几乎所有中药企业都在做药物研究,标准的制定还需国家统一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