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借鉴好莱坞融资模式,突破新药研发资金瓶颈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过程周期长,具有高风险性,能坚持下去的都是有足够资金运转的大企业,但由于回报的不稳定性,大企业也开始纷纷撤离新药研发市场。这样的情形下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生物技术的研发过程,并为此设计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投融资模式。

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样的产业更适合风险投资。但是,即使传统的风险投资也有很多其他投资方向可供选择,不是设计来专门承担成本和风险的。

在生物技术领域,从基础科研到获得审批的整个过程,需要花10~20年的时间,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而且,只有很小比例的药物研发项目能够获得批准;最近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最终获得FDA批准的药物研发项目仅占10%。更有甚者,在一些重要的治疗领域(如肿瘤),成功率仅有7%。虽然风险投资资金持续流入生物技术产业,但是,大量资金已经不太关注比较早期的研发项目。

典型的以科研为基础的创业公司有点像发射远程的、多阶段的火箭,每个阶段都需要拥有充足的燃料,以便能够启动下一阶段的任务。任何阶段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即使对风险有高容忍度的投资人,也会受不了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当你有明确退出预期的投资项目可供选择的时候,没有理由去关注这类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

像哈佛商学院的Ramana NandaMatthew Rhodes-Kropf的研究指出的一样,从理论上来说,风险投资有充分理由不投资长周期的、高风险的科研项目。这是因为,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显示资金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这种项目也很难在未来完成多轮融资,这可能大幅度降低投资的流动性。

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适用于长周期、高风险和资本密集的研发项目的新的交易结构。我们将这种结构命名为“项目组实体”(PFO)。项目组实体(PFO)是为特定研发项目设立的临时性机构。项目结束后,PFO将进行清算,知识产权和其他资产予以出售,然后,将收益分配给投资人。我们认为,不论是相对于传统的大制药公司模式,还是风险投资模式,PFO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本文中,我们用生物制药研发案例,讨论PFO模式在实践中如何运作。

一、重新审视“我们怎样创新”

科研人员的创新必须突破两个挑战:第一,他们需要为长周期、高风险以及昂贵的项目融到足够的资金;第二,他们还必须为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项目运营设计一套治理结构。金融工具为第一个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就像AndrewW.Lo的研究成果显示的,如果将大量独立的高风险项目放到一个巨型基金里面,通过多样化增加成功率,降低风险,可以使投资具有吸引力。

从统计学上来说,为了将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资金规模需要足够大,可能会超过整个风险投资产业。但是,这倒是非常适合债券市场。即使是小规模的项目组合也能够将风险降到足够低,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投入。

但是,融资可能是其中较为容易的一部分。通常,科研成果的商业化采取如下模式:创业公司必须通过风险投资推进研究,并且,在达到一定的里程碑节点之后,合作伙伴进行收购,然后,由收购方进一步推进后续的商业化进程。在生物制药产业,创业公司从风险资本家那儿融到资金,开展转化研究并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然后出售给制药公司,或者将项目许可给具有销售渠道的制药公司,投资人获得收益。

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型一直以来都是公司。有了创新项目,创始人首先会创建一个公司,然后融资并开展项目。如果项目成功,创始团队和投资人通过IPO或者出售公司获得投资回报。金融危机以来,硅谷、剑桥、圣地亚哥和很多其他的地方到处都是创业公司。

但是,即使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创新也是由公司实体和项目组成的双层系统。创新发生在项目层面,而企业负责配置资源和管理若干项目。这是经济学家科斯的观点,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相对于为每一项内部交易起草一份的合同来说,单一的预算流程成本更低,更高效。然后,就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功能,以确保激励措施是跟目标相匹配的。由企业来组织创新项目这样的观念流行相当长的时间了,看起来好像这是唯一的路径。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卫计委大力控费:医用耗材医疗设备还将降价

  云南白药等涉郭剑英案 药品定价灰幕曝光

  首轮国家药价谈判开启 乙肝药试点降幅最大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亿

  全军统筹:2016年关于公示中选产品生产企业

  全军统筹:2016年关于公示生产企业名称变更

  广西自治区:2016年关于公示2015年直接挂网

  CFDA:一致性评价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四川省:2016年川药采联办〔2016〕19号关于

  总局如何看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意见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