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哪家模式更能代表医改未来?谁更值得关注?21日凌晨,微博达人@烧伤超人阿宝发表一系列数据,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对比,吐槽北大深圳不受专家与媒体待见。到底,这两家医院,哪家模式更好、更值得学习呢?
@烧伤超人阿宝是这样说的:北大深圳医院,床位925张;港大深圳医院,床位2000张。北大深圳医院,2013年出院4.66万人次,门急诊277万人;港大国际医院,2012-2015年3年总出院人数38256,3年门急诊总量128万人。然而北大深圳并不受媒体和医改专家们待见,倒是港大深圳不断被吹捧。这些人都是瞎子傻子和白痴吗?
两家医院基本数据对比

应该说,光拿这些数据将两家医院进行对比,还不足以说明两家医院受到的外界关注为什么有所出入,但从门急诊量、出院人次这些显性指标来看,港大深圳医院的效率确实不如北大深圳医院高。效率高反而得不到外界关注,这就是阿宝等人吐槽的原因之一。但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为探求二者差异本源,我们有必要从二者各自特点上找答案。
港大深圳医院:胆大的医改尝试
从2012年7月开业,作为全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样本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就被寄予了厚望。这个深圳市政府斥资40亿元,引入香港大学管理团队,引领中国医改的先锋,已走过风风雨雨的3年。
3年来,港大深圳医院给深圳带来了什么?未来在医改方面还将有哪些作为?13日,在港大深圳医院3周年发布会上,医院管理层透露,3年来,医院在回归公益性、打造深圳医改示范效应方面成效显著,一些先行先试的改革将推广到深圳其他公立医院,“医改样本”将不再“孤独”。值得关注的是,从2015年3开始,港大深圳医院的收入已有盈余,到2017年将实现收支平衡。
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该院坚持循证医学原则,依据国际最新诊疗指南规范治疗和用药,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和药品比例,避免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率保持较低水平。2015年第一季度,医院药品使用比率仅为21.95%,抗生素使用比率仅为16.61%。“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率一如既往地保持较低水平,与其他公立医院相比,也只有其他医院一半的量。”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说。除了医疗之外,医院的教学、科研也取得进展。截至6月,医院共获各级科研立项35项,获得科研经费1890万元,成立4个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香港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捐资1000万港元成立外科临床和转化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医院建立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医院各级领导不套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等级。在人事管理上,大胆启用全体员工聘任制,,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曾说,医院施行高薪养廉,薪水最低年薪56万元,最高91万元,而深圳医生的平均年薪30万元左右。在在全预约制度、先全科后专科分诊模式、设置病人关系科、团队诊疗、购买医疗风险责任险、打包收费等改革方面,医院也创造了多个深圳第一。
在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李创看来,这些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真正转变职能,进一步向医院下放运营管理权;使医院不再像“菜市场”、患者不需争号抢位而是规范有序就医,医务人员不再疲于应付川流不息的患者;使医院不再依靠药品、耗材收入维持运营;使医院不再被编制束缚下的“冗员”所困,不再为支付“退休人员”的津贴补贴所累,实现轻装上阵、保障了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港大深圳医院的很多做法也遭到外界质疑,比如医生尽可能地少开药、少输液,通过全科门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流,这一做法在一开始似乎并未得到病人的认可。在医院财政方面,直到2014年才实现第一次盈利。另外,这么大规模的医院,门诊量少、住院率低,被批资源利用不足;甚至还有网友在网上以“港大深圳医院模式,太精英,太小众,不现实,不公平”为题,发帖炮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