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移动医疗行业彻底火了一把,市场规模达到42.7亿,用户规模1.27亿,BAT巨头纷纷入场布局,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平安好医生、微医集团、丁香园、春雨医生、好大夫、寻医问药网6家独角兽各怀绝技,独霸一方。各类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登场。无奈移动医疗说到底还是线下资源为王,无法获得实际用户的公司含恨倒闭,拥有一定积累的公司靠着上一轮融资还能苦苦坚持,寻求突破或成为收购对象。
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进入下半场的标志也逐渐凸显出来,初创公司成为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大,而医疗行业万亿级的市场潜力注定了还会有更多的玩家入场。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移动医疗的下半场还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玩家?
1.电商巨头——医药电商领域唯一的蓝海
京东——2015年11月域名为“yao.jd.com”的京东医药城悄然重启,挂名上药云健康旗舰店,首页打出醒目的“B2B全新上线”字样,并按地区分类,与医药B2B电商的网站样式类似,并显示京东已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随着医药C牌照(营运B2C业务的牌照)井喷,B2C已经成红海,而传统占据90%份额的B2B业务却少有电商分羹。成立于2014年5月的B2B医药电商药品终端网在2015年连续完成了3轮,总额上亿的融资,表明了资本对于B2B医药电商的青睐。上药拥有国企背景,在医药B2B企业排名前三,依靠上药的支撑,京东深耕B2B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处方药网售仍未解禁,若无法区分个人或企业买家,则会触碰政策红线,因此用户需接受京东认证,当前业务也仅在上海、江苏和安徽三省试点,药品种类并不丰富,也没有成交量,近期网站显示再次关闭,我们猜想B2B医药电商在业务的推进方面还是有较多的限制和不确定性。
相信未来随着处方药网售政策的逐步宽松和B2B医药电商市场的逐渐成熟。早早便布局B2B业务的京东将会成为医药电商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
2.手机巨头——庞大的C端用户天然流量入口

华为——2015年11月,华为发布Mate8。Mate8的一大亮点是华为强调的手机健康管理平台,除了常规的健身监测外,还提供血压、血糖、体重、睡眠等方面的监测。
除了健康管理方面的布局,华为还在2015年12月与移动医疗顶尖公司芯联达推出了“4G医疗”的行业解决方案,直接从院中切入,融合了移动医生站、移动护士站和移动医患沟通等典型应用。
基础设施架构创新、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是华为的自身优势,与医疗行业的合作可以在基础上帮医院构建医疗信息化的系统和高效的行业解决方案,而华为最近几年高速成长的移动端业务也给其进军移动医疗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入口,B端与C端的庞大资源保证了华为在今后的移动医疗战场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小米——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小米手环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环,2015年销量突破1000万,并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人类活动数据库。

最新一代的小米手环Amazfit除了每日运动计步、睡眠质量监测、智能震动闹钟、来电震动提示、快捷免密支付等基础功能外,还带有连接智能家居、运动保险、云端训练计划等新功能。
而早在2014年9月,小米便向九安医疗投资2900万美元,借助九安在医疗仪器方面的优势资源布局移动医疗。相信在拥有了硬件入口、医疗产品研发、大数据沉淀、移动支付全产业链闭环的布局之后,小米必将会在移动医疗的下半场有所作为,分得健康管理领域的一杯羹。
乐视——从影视制作到乐视手机,从体育大产业到无人车研发,乐视在每一个热门领域到来之时都讲得一手好故事,并且还都做得有声有色。
医疗行业如此火热,自然少不了乐视的身影。2015年6月30日下午,乐视与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卫宁软件”)在北京共同宣布,双方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公众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打造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