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出版集团13日发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全球领先国家,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科学院等中国科研机构对科学的贡献在不断增加并引人注目。
“自然指数”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指数
这次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衡量的是各个国家和科研机构在高质量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得分为5819.79分,虽然远远低于美国的19165.25分,但却高于德国的4125.92,因此被报道为“高质量科研产出全球第二”。这不是自然出版集团第一次赞赏中国的科研成就。两年前,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就称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很快将成为全球领导者。当时报告负责人预计,中国将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强国。这次的结果正符合当初的预料。
不少网友在留言里表达了对这一成就的自豪,但同样,有很多网友对此不敢轻信。这个自然指数是不是靠谱?是不是足够权威?是不是统计了注水论文?甚或是不是故意讨好中国?
可以说,以上质疑并没有什么道理。自然出版集团的主刊即为享誉世界的自然科学类杂志《自然》,其编制的指数本身就有权威度。这个指数也不单是针对中国,主要目的是方便人们对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行分析。自然指数统计的期刊非常具有代表性——纳入自然指数的论文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都是被科研人员认定为发表自己最好科研成果的期刊。这些期刊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两个独立评选小组选出。此外,还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对甄选出的期刊进行验。自然出版集团估计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期刊总引用量的30%。并且,最后统计出的得分还可以按贡献进行加权。因此,自然指数的权威程度是相当高的。
“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也已经有很大改善
在这次发布自然指数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了曾被反复提及的中国学术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称这一现象也许正在改变。提到的论据有两点:首先,中国科学家们在《自然》《科学》两大著名自然科学杂志的主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已经越来越多。2012年还排第8名,2013年就排到了第5名。文章中引用的说法还称,中国还会有更多的重大成果,“很明显,中国科学家在物理科学等领域正在做出许多突破。”第二点理由则是,在《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18年来首次有来自中国的成果上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这个成果这对探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等科学问题有重大意义。
除自然指数之外,也有其他的国际科研评价体系对中国近年的科研成果做出了积极评价。例如2014年6月,汤森路透发布了《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列举了3200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其中111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研学者。这个数量高居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高于日本。
论文多,引用高,与国内学界风气不无关系
尽管国际科研评价体系对中国近年的科研成就做了不少好评,但让人意外的是,国内科研工作者似乎并不怎么领情。两年前《自然》称中国在论文及科研方面全球领先时,就受到不少国内学者的质疑。
例如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曾公开表示,国内nature系列论文数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讯》这本杂志,“有些发在《自然通讯》的中国论文,只能说是‘垃圾文章’。”他认为,《自然通讯》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国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国内大批投稿者,发行这份子刊“赚足中国科研的钱”。
多年以来,饶毅就一直抨击国内科研界盛行“拜杂志教”,即把文章能不能发在《科学》《自然》《细胞》视为最重要的成果。饶毅认为,国内论文数量充足而质量不足,大量论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译和微调,是相关高质量国际论文的“附属品”,而为发表这些论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实只是为科研发达国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辅助性工作。一些论文即便发在顶尖杂志上,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科研突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