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市场已变,其中一部分药品已经抢夺了另一部分药品的市场份额,而不断被挤压甚至退出市场的,就是近期各省指明并严格限制的辅助用药及中药注射剂。
近期,先是四川出台强硬政策《关于强化问责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紧急通知》,之后,上海、宁夏、安徽、广东等地也出台了关于加强重点药品监控的通知,其中,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营养性药品等是重点监控对象。表面上看,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不带有强制性,但实际上,从医改进程来看,这些产品必将成为国家清除市场的重点。
而现在,这个时间越来越近,从E药经理人得到的数据来看,一大部分在过去纳入各省重点监控目录的辅助用药产品在今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而随着现在的进一步加强,真正的风暴已经来临。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出台辅助用药目录及要求出台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省份已经接近20。
各省限制政策都来了!
PDB数据显示,在样本医院,近年来,神经系统用药、抗肿瘤药等的份额上升,而抗感染类、心血管系统用药、中药的份额逐年下降。
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比下降主要是受“限输限抗”政策影响,中药占比下滑则主要是由于辅助用药限制。心血管系统药中,大量改善微循环和代谢调节的辅助用药,如前列地尔、磷酸肌酸、注射用复合辅酶等用药份额一直在下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奥拉西坦、小牛去血蛋白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用量较大品种2017H1销售额下降幅度远超过神经系统用药大类整体,这些品种大部分是被纳入各省辅助用药监管目录的前25位,辅助用药限制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被纳入各省辅助用药监管目录的前25位
这与近年来控费趋势和各省的限制辅助用药清单有关。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要求,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并定期公布各省(区、市)主要监测指标排序情况。
11月10日,四川公立医院总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以13.15%的数值被四川省卫计委问责,并印发印发《关于强化问责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紧急通知》,要求严控医疗费用的紧急增长。
通知采用严格的考核和惩罚措施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包括将其与医院负责人、医院评级、员工工资等挂钩,再次展示出公立医院控费的力度和决心。
不久之后,四川省内大部分医院全面提出停止辅助用药,某医院表示如确因病情需要使用辅助性药物,必须由科室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
11月21日,某大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印发通知暂停25种辅助用药、10个中药注射剂;同一天,四川省某市中心医院医务科通知全面停止辅助用药。
四川省绝对不是个案。11月15日,上海、宁夏、安徽三地同日下发关于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相关通知,对重点监控药品强化管理。
更早的时候,贵州、甘肃、河北、青海、内蒙古、广东多省都为完成10%的控费目标制定策略。10月份,贵州卫计委印发通知要求三甲医院控制医疗费用,随即,某市级三甲医院下发《建议暂停购用药品目录》中包括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中药注射剂目录共62个品种;某省级三甲医院下发34个重点监控目录。
还有江苏、安徽、四川、河南、青海、浙江等多地“沦陷”。其中,安徽、云南等是最早一批制定重点监控目录的省份,2015年11月,安徽公布当年4~10月份的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品种有30个,基层医疗机构20个,之后,安徽又限制一批品种进入临床路径表单。
为什么限辅、限中药注射剂是趋势?
其实,加大对辅助用药的控制和限制更多是意味着“中国式神药”时代的结束。
近年来,无论是医药企业整体研发实力、技术实力,还是监管方向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新药涉猎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技术门槛低、竞争力不强、以量取胜、疗效不确切的所谓“神药”越来越没有市场,一批布局国际化的企业带动本土技术实力的提升,整体监管方向也在逐渐回归产品本身的临床价值,鼓励创新。医药产业正在经历洗牌期和淘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