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安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举行了专题发布会。
会上,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于德志就安徽医改的进展进行了介绍。
药品耗材采购采用省级招标、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的办法
安徽省属医院和16个市分别组成“16+1”的药品采购联合体,即17个省直医院作为一组,推选一个组长单位、一个监督单位,使用的药品档次比较高,省级医院手术也复杂、病种也复杂,所以它的药品使用目录跟市县的不一样。安徽有16个市,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一个联合体,即“16+1”。
首先是在省级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其价格和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有很大的降低,并将此中标价格作为医保支付参考价,然后“16+1”的联合采购体确定药品实际成交价格,签订规范购销合同。即省级招标是安徽省的准入门槛,医联体是带数量的,是医院的门槛,1—7月,全省医疗机构中标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又降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合计节约64.9亿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采购和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1—7月,全省医疗机构按照挂网采购平均降幅16%测算,节约费用2.9亿元。15批次乙类大型设备降低采购成本30%以上。
推进按病种付费
安徽省成立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遴选100个病种,在所有县级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将21种辅助用药不纳入表单,促进医院综合考量治病成本,降低药占比。2016年第1季度,75家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人占出院病人20.29%,药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医患纠纷明显减少。2016年在省内67家三级医院、22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
2014年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医院门诊输液率明显下降,基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普通大输液金额占比持续下降,1-7月分别降为6.9%、1.6%。2015年7月,推出15种剖宫产手术“正面清单”,全省助产机构剖宫产率从实施前的45.08%下降至0.46%。
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处方集试点病种129个,输液率降至1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降至6.5%,激素使用率降至2.1%,“三素一汤”现象明显改善。
建立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预警管理制度,定期公布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药品监控目录并进行通报。1-7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重点药品金额占比4.1%,与公布前18.6%相比下降显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采购金额占比11.6%,与公布前13.9%相比也有所下降。
逐步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针对省情实际。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明确三级功能定位,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县域群众提供预防—治疗—康复,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协同的全面健康管理。做到“三个强化”:强化转诊服务与技术帮扶,实现县域分级诊疗;强化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延缓重病发展;强化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改善居民就医获得感。“一个建立”:通过开展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双守门人”制度,使有限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效益。2015年以来,共有两批40个县开展试点,覆盖人口2891.5万,占新农合覆盖人数的56.3%。今年上半年,试点县住院总费用减少6.38亿元,新农合资金支出减少4.02亿元,农民个人负担减轻2.36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减少221元。首批15个、第二批25个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了11.87%、8.20%;县内住院病人同比提高了11.05%、12.13%;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长了12.08%、4.83%。
建立儿科医疗联合体,提升儿科整体服务水平,创新儿童医疗分级服务新模式。实施城市三级医院门诊限时限号制度,改善就医体验,引导患者分流。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城市公立医院门急诊、出院服务量比例持续下降,基层服务量稳步增长。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增强机构运行活力。改革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取消晋升副高英语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