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受精卵到一抔黄土,生命的整个过程都将被记录在数据轨迹里,它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就医的便捷、自我管理、个性化治疗,还将推动生命科研的进步,这样的一份医疗大数据,即将到来。
数据轨迹解决医改难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我国的医疗改革已经进行了七年,但是不少人还是抱怨看病难,不少医生还是一号难求,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互认,医保报销困难重重,而这些问题,未来都有可能被大数据迎刃而解。
“当前很多患者不管是什么病,都涌到大医院,导致原本针对疑难杂症的医院和专家,每天都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诊断感冒发烧,这其实是在于我们的体制没有一个很好的分流,老百姓对医学健康知识的匮乏,所以才导致今天看病难依然存在。”一位医改专家向记者表示。
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感受,仍然是医改的一个重要领域。
“未来,如果能够把老百姓就医的数字医学足迹很完整地记录下来的话,可能也有利于构建一个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管理一体化的电子云服务,也就是老百姓以后去看病或者有不舒服的时候,可随时在社区就能解决问题,其他问题在就近的医疗机构,一些难点的问题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分级诊疗这种方式更加好一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司副司长张锋表示。
《指导意见》首先将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二是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便民惠民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三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立健康档案等基础数据库,规范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大数据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既关系到医疗,也关系到民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非常重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该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特别广,有惠民方面的健康医疗服务的数据、卫生政策决策的数据,还有科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个性化预防都需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主任委员代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代涛表示,这是三个大领域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它最显着的特点是隐私保护特别重要。在健康医疗服务中,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等健康咨询、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这些都需要健康医疗大数据。另外,在决策方面,医院的临床决策支持、行政的决策支持,都离不开数据支持,原来都是报表数据,现在都是事实生成的数据。科学研究方面,精准医学是医学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和发展趋势,精准医学未来是颠覆性的创新,包括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
融合贯通面临挑战
在大数据发挥作用之前,最先起步的是大数据的融合贯通。虽然当前每个医疗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融合贯通并不容易。
“每个医疗机构对医疗信息的标准都不同,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提倡要标准统一,但是至今没有统一,所以大数据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规范病例标准,同时医生随意写病历的情况也需要修正。”一位医疗信息的专家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