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A仍将加大跟踪检查的力度和范围,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新修订药品GMP生产,保证新修订GMP执行水平不下降。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现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1319家,目前共有870家提出药品GMP(2010年修订)认证申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6%;已完成对855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认证现场检查,通过认证检查的有796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0.3%。
根据新版GMP实施规划,自2014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药品GMP认证检查的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线一律停止生产。
供应无碍
“从目前情况看,新修订药品GMP实施工作进展平稳有序,成效显著,整体推进顺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表示。
按照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需求量估算,现有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4种主要剂型的总体产能已达市场需求的160%。其中大容量注射剂共有337家,目前已通过认证222家,占该剂型企业总数的66%,已通过认证企业的最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65%;粉针剂共有215家,目前已通过认证120家,占该剂型企业总数的56%,已通过认证企业的最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15%;冻干粉针剂共有396家,目前已通过认证192家,占该剂型企业总数的48%,已通过认证企业的最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40%;小容量注射剂共有690家,目前已通过认证304家,占该剂型企业总数的44%,已通过认证企业的最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64%。
在品种供应方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中有无菌药品品种171个,目前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能生产全部品种。临床常用药物目录中有无菌药品品种563个,已通过认证的企业能生产其中的556个,占全部的98.7%。《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13版)中有无菌药品品种629个,已通过认证的企业能生产其中的621个,占全部的98.7%。
“上述没有覆盖的个别品种,专家进行逐品种的评估后认为仅有吲哚菁绿、卡巴胆碱和丙戊酸钠三个品种为临床必需。”李国庆说。针对上述品种,企业已分别准备了增加库存等不同的解决预案,如果确实出现个别品种的供应短缺,还可以采用委托生产的方式解决。
据近几年统计,正常情况下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品种出现供应短缺现象,如甲巯咪唑、人凝血因子Ⅷ、蛇毒抗血清等都是由原料、价格、市场等原因造成的,与新修订药品GMP的推行并无内在联系。
市场的抉择
“目前只是无菌药品实施新修订药品GMP过渡期已经结束,并非实施新修订药品GMP总体工作的结束。”李国庆说,对于尚在改造暂时停产的企业,只要企业提出认证申请,国家总局将尽快组织检查,保证通过认证的企业及时恢复生产。
“应该说,这是新的监管环境、药品安全形势和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下市场做出的抉择。”对于此次新修订药品GMP的洗牌作用,李国庆如是说。
经过对已通过认证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全国制药500强企业中涉及注射剂生产的仅有22家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100强中仅有1家未通过。说明医药领域中规模大、效益好、品种结构合理的优势企业已基本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这些企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是我国医药主流产品供应商。而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没有资金支撑、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在过去两年的过渡期内或放弃改造,或转而寻求兼并重组。可见,新修订药品GMP是技术要求的提升,更是产业发展到新阶段市场做出的选择。
对于这个结论,采访到的业内专家也普遍认同,新修订GMP提高了药品质量水平,进一步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据悉,在大容量注射剂领域,我国排名前5位的生产企业已占有全国市场近50%的份额,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人士表示:对于无法通过认证的企业,总局将在品种转移、企业整合等方面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对于应停产而不停产的药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