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有效获得质量过硬、品种多样、价格合理的药品。
然而,受降价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原本创新研发能力薄弱的国内药企,更是难以向研发创新投入可持续资金,甚至出现将触角伸向其他行业的窘局。
对于如何促进制药产业健康发展,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秘书长王之光表示,企业没有研发创新能力,就没有生存空间。药企应先把行业的本职工作做好,警惕“跨行创新”。
创新应选准方向
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仍处于仿制阶段,缺乏新药自主研发能力。而仿制药市场难免陷入低价竞争,仿制药企业难以获得较高利润。
此外,王之光长期与药企保持密切联系。据他观察,当前两大因素导致本土药企生存更加艰难:一是国家主导的药品降价趋势,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二是随着新版GMP的实施,企业需要加大投入。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为继。
他指出,上述变化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其中之一,便是一些药企的“跨行”。
“我发现,国内不少药企开始跨行做别的,虽然有些做得很好,但药企本应先把行业内的事情做好。”
王之光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药企发现日用品、保健品、食品、饮料等行业比制药行业更容易盈利,也反衬了制药行业本身的艰难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达17.7%,但与2011年23.24%和2010年38.99%的利润增幅相比,增长放缓的迹象明显。
广州柏赛罗药业董事长贝庆生曾表示,现在国内仿制药面临降价趋势,制药业的平均利润率仅有15%,而乳业的利润率高达60%,出于对高利润的追逐,柏赛罗决定进军乳业。
“药企纷纷跨行的现象值得警惕,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王之光说。
降价不是治本之策
“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作为民生的重点来进行调控,”王之光说,“发改委为此多次调整药品价格,药价呈普遍下降趋势,但药品降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药品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构成的,近些年制造业原材料、人工、能源成本普遍上涨,药品流通环节在药价中占有比重过大的问题更是屡遭媒体曝光。
“降价到底降了哪部分?”王之光指出,“是降了药厂这部分,药品出厂价降低了,而中间流通环节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同时,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则呈上涨趋势。”
这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便是部分小品种和孤儿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在市场上陆续消失。“不少品种疗效很好,而且其作用难以替代,但是价格低廉,利润很少,受上述因素影响,利润过低甚至赔本,药厂就渐渐不做了,无法满足需要此类药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