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医疗行业在经历长达两年的“烧钱”泡沫后,资本市场渐冷,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有力的支付方和盈利点,已让越来越多的移动医疗创业者陷入焦灼。
2015年年中以前,移动医疗以“颠覆者”姿态出现,令资本市场为之振奋,并相信下一个BAT将在这个行业诞生。在这段黄金时代里,移动医疗只需坐等资本方前来送钱,然后“烧钱”扩大合作医院、注册医生和用户数,用数据增长即可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这一时期,移动医疗的融资最高额不断刷新,大牌资本机构和互联网大佬纷纷入局。
2015年下半年,移动医疗大跃进时期结束,资本方发现,持续性地“烧钱”已经到了瓶颈期,用户规模和医生数量趋于稳定,但医疗资源的利用能力、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移动医疗公司的盈利变现能力仍不明朗。简单而言,就是移动医疗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如家庭医生、医药结合、线下诊所等,吸引资本方不断下注,但无法忽略的现实压力是移动医疗仍然无法赚钱。
现今,资本对移动医疗的态度已明显降温,一个新兴行业“烧钱”两年仍无像样的进账项目,是否还值得投资?
保险公司成为移动医疗的新目标。移动医疗寄望于将保险公司作为最大的支付方,为移动医疗的高昂成本买单。
最新消息是,5月20日,中国平安旗下O2O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正式对外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A轮融资。融资完成后,平安好医生估值30亿美元,刷新移动医疗领域最高融资记录。平安好医生最大的特质在于其背后的健康管理体系。王涛表示,平安好医生未来会进一步凸显险资的背景,将健康保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产业链形成闭环。
显然,平安集团将平安好医生作为前端,后端仍是商业健康险。一位资深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认为,商业健康险尚处于萌芽阶段,“量级很小,而且做得越多越赔钱,平安好医生的拉动作用非常微薄。”但平安好医生可以提供很多增值服务,“比如内嵌到寿险、大病险等业务中,作为附送的会员福利,是有意义的。”
在此之前,更具有代表性的是春雨医生与中国人保财险的合作。根据公开信息,春雨医生将根据人保财险客户群体的特点及不同层级,提供基于线上健康咨询、春雨诊所、权威医疗机构以及春雨国际的分级诊疗体系服务,提供分级别、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支持人保财险进行健康服务型保险产品创新。人保财险深圳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将承接本次合作项目的产品创新工作。
春雨医生称,可以支持人保财险进行保险销售渠道的创新,并且为人保财险的健康险产品提供医疗过程管理,防止逆选择和过度医疗,有效管控商业健康保险业务风险。
与其类似的还有寻医问药与泰康人寿的合作。
此类合作模式的根本是:保险公司采购移动医疗公司的服务,例如咨询、挂号、陪诊等,以此丰富保险公司的险种内容,并拉动保险销量。但仔细算来就会发现,保险公司的采购量极其微薄。“咨询、挂号等服务收费也就是几块钱,陪诊比较高,有几百块钱,但保险公司的险种中也只有年保费在万元以上的才会考虑嵌入陪诊,所以概算下来,保险公司支付给移动医疗公司的钱最多不过几十万,比起移动医疗公司的成本简直是杯水车薪。” 上述资深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透露说。
以此为基础延伸的大数据服务和慢病管理,也不足以成为重要的支付点。医药专栏“村夫日记”作家赵衡撰文表示,对于购买者来说,保险的本质仍然是保障,数据分析和疾病干预更多是保险公司端处于营销、费用控制目的所进行的项目,是一种服务的辅助手段,在缺乏优质保障和会员基数的情况下,靠数据分析作为噱头并不能直接带来用户对保障的接受度,进而做大量。
赵衡认为,如果数据分析作为单独的第三方服务,想要卖给保险公司,则面临这样几个尴尬之处:首先,用户数据尤其是疾病数据是保险公司的核心资产,通过第三方去分析的安全性低,不是首选方式。第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比如高风险人群以及风险点,必须转化为后续的行动,这种行动涉及到结合临床治疗的服务,比如健康跟踪和意见,专业的疾病控制计划,用药干预等。这些项目需要专业的医学能力,以及和医院、医生结合的通道,尤其通道并不容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