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健康界了解到,首批公布的获奖项目并无医学相关项目,屠呦呦因未获推荐也没出现在此轮榜单中。但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7人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杨克里斯特·杨森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分离,在蛋白质层析理论、实践、设备和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医学病毒学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是采用遗传学方法应对传染性疾病的先驱,他在传染病领域中率先使用消减克隆和高通量测序,发现和鉴定了800多个与人类、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疾病相关的病毒,并发明和实施了一系列诊断平台。
经过严格评审,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具体授奖情况如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首批公布的获奖名单:

“数”解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0——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采取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评审,获奖人选应必须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2004年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曾空缺。《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
295——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较2014年减少了23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以“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为重点。
21%——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进一步减少,较2011年减少21%。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
7——本次授予来自瑞典、日本、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的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曾在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4.3——2015年度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54.3岁,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6岁。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年仅45岁,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纪录。此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岁,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38岁。
130——评审工作流程为,首先由130多个推荐机构或有资格的专家进行推荐,经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受理。通用项目将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或审读,再由各评审委员会评审。接着依次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科学技术部审核、国务院审批,最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颁奖。推荐评审工作全程接受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同时也加强社会监督。
2013/2014——为加强科技成果沉淀,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今年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