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主题下的智慧医疗发展正在提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浙江省调研中了解到,除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创投资金以及上市公司加速布局这一领域外,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智慧医疗落地。而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
助力 诊疗便捷化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浙江省杭州市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杭州市卫计委负责人介绍,杭州市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源头采集、互通共享。在此基础上,基于智慧结算,实现了诊疗流程集约化。
此外,杭州市依托“互联网+”,推进诊疗服务扁平化,推出联通北京、上海38家知名医院的跨省转诊预约平台,病人不仅能在市级医院医生诊间预约专家,还能在跨省转诊的医院享受异地医保。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何革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医院以市民卡为载体,开展医生诊间结算服务,进而延伸至医技科室和停车、院内就餐等所有收费环节,实现“全院通”的智慧结算。“以诊间结算为例,由于每个医生诊间都可以直接结算医疗费用,相当于可以将全市市级公立医院原有的119个窗口增加到2188个,免除了患者反复排队缴费的环节。”他说。
杭州市中医院负责人表示,杭州市市级公立医院推行“全自助”服务,促进了诊疗服务便捷化。记者在医院看到,大厅内设立“自助服务区”,提供办卡、充值、分时段预约挂号、查询、缴费、化验单打印等一系列自助服务。“平均每人在医院内停留的时间至少缩短1小时。排长队、挂号难问题大大缓解。此外,通过市级医院掌上‘智慧医疗’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医患网上互动,减少病人往返医院和在院内候诊时间。”这位负责人表示。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目前,医改进入攻坚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已经迫在眉睫。智慧医疗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推进 分级诊疗迎关键期
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被称为医改“牛鼻子”,加快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首诊,对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尤为重要。
作为医改试点省份,浙江省在这一领域通过实践总结了有益经验。目前,浙江全省11个地级市和70个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文件。以杭州市为例,目前全市签约总人数已达173.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42.50%。从签约费用看,记者在杭州市余杭区采访中了解到,责任医生按年收取服务费,签约服务费按照每月每人10元标准确定,签约对象个人承担10%,区镇两级财政共承担90%。
这一政策对分级诊疗效果明显。从杭州市数据看,2016年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率达到了64.67%,转诊到省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控制在12.04%,乡镇卫生院的门急诊人次增长幅度也超过了区、县级医院的增长幅度。杭州市卫计委负责人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签约服务在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成效,而且2016年市医保基金支出增幅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基层服务能力存在“短板”,一直是分级诊疗推进中的重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遴选出基层卫生工作相对薄弱的10个县(市),开展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