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联网医疗如火如荼、各种创业者前赴后继为之努力的时候,融资的概念也在短时间内炒了起来,融资额度和融资轮次成为了各家企业宣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点,相比初创企业的消息满天飞,在医疗领域,深耕多年的上市公司却显得相对低调,这些根深蒂固的“巨无霸”,其实早已渗透现今互联网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9月初,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医疗类公司约140家,公开资料中有提及互联网医疗布局约49家,能清晰的找到其布局的约为26家。亿欧整理发现,上市公司的互联网医疗布局主要集中在六个方向,布局方式有三种。
六大方向
方向一:医药电商
主要玩家:医药企业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医药电商的A证(即国家局审批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共有33张,C证(即地方局审批的医药B2C交易平台)共计568张。
作为离药最近的互联网化的方式,医药电商成为了各家上市公司、尤其是医药上市公司发展互联网业务的首选,而在竞争激烈的B2C领域,已经有20多家网上药店或企业的年销售额过亿,据公开信息显示,太安堂旗下的康爱多、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康恩贝旗下的可得网、仁和药业旗下的仁和药房网等均已在2016年扭亏为盈,实现了医药电商的净盈利。
除了实现盈利之外,医药电商的销售地位也对线下的销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为例,截至2016年6月30日,好药师网上药店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其零售业务的63.34%,远远超过其线下连锁药店的业务。
亏损魔咒被打破、国家政策又大力推动医药分离,药企急需搭建新的业务线,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医药电商依旧是上市公司转型的宠儿。
方向二:健康管理
主要玩家:医疗器械厂商、医药企业
近年来伴随着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概念的火热,健康管理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上市公司也频频出手布局,各种“大健康产业链”、“健康管理生态”的概念层出不穷。
所谓的健康管理,现在还是更偏向于一种概念。目前业内的健康管理多数是以慢性病管理入手进而谋求辐射全部人群,而经历了APP的厮杀、智能硬件的比拼之后,这一产业开始逐渐的走向理性,开始了服务的升级。
与药企青睐医药电商相似,健康管理的早期多数是医疗器械厂商的争夺,有据可循的有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鱼跃医疗投资的37健康等,他们多数依赖自有资源优势,从硬件入口端发力抢占市场。不过随着市场上硬件产品的丰富,不少健康管理企业开始转型平台,寻求与尽可能多的器械厂商合作。
随着健康管理的进一步升级和对于商业闭环的探索,更多的医药企业也逐渐加入这一领域。同时,在经历了血糖、血压的混战之后,健康管理的切入点也已经延伸到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肿瘤等病种。
方向三:互联网医院
主要玩家:医疗信息化企业、医药企业
乌镇互联网医院催生了远程医疗这一的领域大热,2016年是互联网医院集中爆发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中旬,业内共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移动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等约30家,其中三分之二为今年新建。
一个医院要有什么?医生、设备、药。一个互联网医院要什么?许可证、技术、药。
因而上市公司中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医药企业,如东软集团、复星医药、信邦制药、以岭药业等都对互联网医院青睐有加。
这种“青睐”,更多的是对未来趋势的一种预判,业界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互联网医院即使不是未来医院的最终形态,也一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现如今互联网医院的投资热潮,更多的像是一种提前的布局。
公开信息可以查询到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一半左右都有医疗类上市公司的背景,而据一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透露,真实数量远不止如此,所有的互联网医院其实都已被上市公司收入囊中。在这一个转型的赛道上,上市公司的动作显然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