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孤儿药引导医药研发新潮流

还记得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此活动由美国发起,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唤起全世界对“渐冻人”的关注,同时募款治病。其实这只是罕见病中的一种,罕见病种类繁多,大多为遗传类疾病,发病率较低,治疗手段落后,研究罕见病的医药企业研发热情不高。可近几年孤儿药的发展有了明显改变。

孤儿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迅猛,引起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FDA和欧盟EMA 2010-2016年批准授权的孤儿药的数量为例,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孤儿药的批准授权的数量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此统计数据还未包括同一药物增加新适应症又被批准授权的情况,再联系目前的研发环境,众所周知,开发新药从研究阶段到申报审批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多,对于没有丰厚实力的小公司很难承受,专注研究孤儿药这一领域,对于他们而言,确是一个不错的契机。以下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一,虽然罕见病的受众群体不及常见病,但各国政府为此都提出丰厚的优惠措施,以美国FDA、欧盟EMA和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1]为例,美国FDA为支持孤儿药开发,提出孤儿药临床试验费用的50%可以作为税收抵免,并可向前延伸3年,向后延伸15年。免除新药申请费,且相关基金可以提供研究资金资助临床试验。对已认定的孤儿药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后可享有7年的市场独占权;授予优先审评券,奖励成功开发儿童罕见病治疗产品的企业 

欧盟EMA提出申请费减免,还有欧盟成员国提供的研究经费支持,授予孤儿药10年市场独占权,儿童孤儿药可延展至12年;授予中心化审批程序,不必向每个欧盟成员国单独递交上市申请。

日本也有包含资金补贴、减少申请费、减税补贴、开发协助(免费顾问和临床方案协助)、加速审批和市场独占期的激励措施。

其二,如果在某一罕见病的专业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能很快在此领域有足够的发言权,它所带来的市场价值和回报率是无法想象的。庞贝病属于溶酶体贮积症。Novazyme 公司创始人[2]约翰克罗利的女儿患有该罕见病,2000 年,为了帮助女儿能够获得特效的治疗药物,约翰与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授威廉坎菲尔德一起创立了Novazyme 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庞贝病的药物。Novazyme 公司的糖蛋白技术平台很快获得了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关注,Genzyme Genetech 都希望能够收购Novazyme 公司。20018月,Genzyme 公司以1.3亿美元完成对这家仅成立2年多的公司的收购。

其三,医学的发展瞬息万变,罕见病和常见病并没有固定的界限,罕见病可能随着发病人群的增多变成常见病,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药物所对应的适应症也会不断地扩大,我们以FDA授权药物为例,美国的Millennium 制药公司研制的硼替佐米从2011年被授权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在20122015年的授权中,又研究发现其对套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有治疗效果。无独有偶,美国西雅图遗传公司研制的贝伦妥单抗自从2012年被授权,一直致力在淋巴瘤的相关领域,201320142016年都对此药物扩大临床适应症并且又被批准授权。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以血液疾病和肿瘤疾病居多。其实也存在授权的药物新适应症与老适应症关联不大,比如一氧化碳普遍认为是有毒气体,但是美国FDA2012年批准授权给美国的Hillhurst 生物制药公司,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又在2016年批准授权给美国的Proterris公司,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不同,丰富了药物的临床作用,造福患者。

以上三点分析基于美国和欧盟孤儿药发展形势分析,其实这几年中国在孤儿药和罕见病上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对罕见病的创新药的注册提供单独排队,加快审批;建立首个国家级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以及提出公布罕见病名录,建立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微芯生物研发的西达苯胺在中国获批上市了,它其实就是按照孤儿药来申报的,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中国目前已有一些医药公司进军孤儿药领域,相信随着对罕见病的重视和关注,孤儿药的发展会更好,造福更多的罕见病人群。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未来3年医疗服务将迎巨变 《进一步改善医疗

  首部《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发布第一批收录

  广东“两票制”来了!有望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

  浙江实行大病保险市级统筹

  强生长效抗精神病药物获FDA批准标签更新

  获优先审评资格 淋巴瘤ADC有望成前线疗法

  FDA接受plazomicin新药申请 治疗复杂尿路感

  首个治伤的冲击波设备获FDA批准:用于糖尿病

  Cell:两种表观遗传药物联合使用有望治疗非

  新型生物标志物或能促进癌症药物更有效地杀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