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医疗市场从2013年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在经历了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的平台建设,以“赔本赚吆喝”为目的的补贴大战,以医生资源为核心的“圈地运动”,以专业细分为依据的重度垂直之后,2016年的移动医疗市场注定会在浓雾散去,泡沫消尽,尘埃落定之际呈现出一个相对明朗的局面。那些曾经在风口上被友情卷起的猪们、羊们、狗们也终将会在惊喜、迷茫、膨胀、盲目乐观、自我否定等一系列反反复复的情绪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喧嚣一时的移动医疗如同一剂紧跟时代的强心针一般,给古老悠久的传统医疗行业带来一阵春风(台风?)的同时也把自己吹得失了方向。而以护士资源为主导的陪诊行业作为移动医疗的一部分,在“得医生者得天下”的叫嚣声中显得过于安静。
优质的医生资源可以解决痛点,但需要落地的医生资源要如何与移动医疗行业匹配仍在摸索当中。从管理成本来看,护士的管理成本显然要远远低于医生的管理成本。在有医生没患者,有患者线上也看不了的今天,护士资源被重新推到了市场的浪尖,美小护们也不准备再做静静的美女子了。这一次,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陪诊市场。不难发现,陪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移动医疗边缘行业,陪诊甚至是一项可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中高端服务体验。
护士资源绝非是变现渠道
以汇聚三甲医院优质护士资源为核心的陪诊业务会让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用护士资源来变现,这也是陪诊行业在前期试错过程中很容易犯的错误。然而笔者认为优质的护士是陪诊领域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一切后续业务开展的切口和源泉。只有拥有一支过硬的护士队伍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做陪诊业务不仅不能从护士角度杀鸡取卵般地谋取短期利益,还要运用资本运作的手段将护士利益尽可能地最大化。
面对陪诊是否是刚性需求的质疑,面对投资人对移动医疗呈整体观望态势的市场现状,笔者认为此时冷静的市场正是陪诊行业真正浮出水面的大好时机。既然护士资源并不能直接变现,用补贴大战来培养市场又终将会带来内伤,那么陪诊领域的变现渠道究竟在哪里。陪诊行业经过半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以toB为主导,toC为口碑的捆绑大客户资源协同战略发展的生存之道。
此种经营模式将陪诊的目标用户群体锁定在了中高端人群,通过保险、银行、金行等大客户企业为客户买单的形式,在培养市场的同时也让此类传统行业为新兴的陪诊行业背书,用“真金白银”保驾护航,最终带给用户毫无后顾之忧的陪诊体验。
老年群体是目标用户也不是
什么样的人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需要人陪,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一定是老年群体。然而陪诊行业的第一目标用户并不是老年人。先放下陪诊行业不谈,任何一个想要进行持续发展的行业,在用户的服务需求和支付意愿能力对等时产生商机。陪诊也不例外。老年群体从表面看来的确有很多陪诊服务需求,但大部分的老年人并不具备支付意愿,他们反而拥有的是大把的不知道怎么打发的时间。这使得老年群体并没有为节约就诊时间来付费的意愿。
那么要如何满足有服务需求却没有消费意愿的老年群体呢。众所周知,陪诊业务的最佳服务状态就是节省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是否能够提高行业效率也是判断一个创业项目是否有存在价值的标准之一。而在陪诊领域,节省时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在就诊过程中,还有是否能为付费客户节省时间。当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由儿女来完成买单时,无形中也是在节约儿女的时间。即付费方虽不是表面上的服务享用者,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时间和父母就诊的安心过程。
因此,仅从节省时间的角度来看,不论孕妇、儿童、异地就诊患者还是老年人,只要是在意时间成本的人群,在医院就诊过程中需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人群就是陪诊行业的目标客户。
陪诊业务是缓解公立医院护士流失的利器
既然陪诊需要护士资源来支撑整个业务运转,那么以陪诊业务为切入点的移动医疗行业是否又会成为跟公立医院之间不抢医生抢护士的新领域呢。恰恰相反,陪诊业务不仅不会与公立医院抢护士资源还将有力缓解公立医院护士资源的流失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