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名称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医联体”行路难

步入2013年,卫生系统的改革又有了新动向。

         这次唱主角的将是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眼下这个新词成为了卫生系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也是卫生部门今年改革的重头戏。

         35日的两会期间,卫生部长陈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再次明确:推动医联体将是医改下一步的重点。

         卫生部门之所以瞩目医联体,某种程度上乃是现有改革路径下一种可取的选择项。

         三年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选择了从基层入手,在城市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量,在县域则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开刀,采取了以取消药品加成为突破口的综合配套改革。

         与此相应的是,由于体量巨大、利益关系异常复杂,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又由于长期历史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大型公立医院对于民众的吸引力也就不言而喻,井喷式的就诊量日益刺激了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张潮。

         随着改革的深入,卫生主政者们已经越来越发现,如果放任大型公立医院的单体扩张,其势力必将进一步延伸到基层,进而又可能侵蚀掉现有基层改革所积累的初步成果。

         如何解决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发展之间各自为政的格局?无疑,纵向的医联体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改革举措。

         通过纵向的医联体,大型公立医院就可以与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不仅能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能实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目标。

         此外,医联体的构建,还有望倒逼改革的深化。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透露这一意图:通过医联体促进编制、财政、发改委、医保等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补偿、运行和监管等医改配套政策。

         除了政策层面的考虑,各地风起云涌的医联体试验似乎也让卫生部门看到一丝曙光,增强了改革信心。

         各地医联体的探索,大致在“四个领域”即城区医疗机构联合、县域医疗机构联合、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联结以及省域医疗机构联盟展开,联合体内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结形式也日趋多元化,托管、兼并、建立分院、集团化等各种手段轮番上演。

         然而,在风风火火的地方医联体试验背后,体制性症结却是试验背后难以承受之重。

         上述四个领域的医疗联合体多以松散型的技术协作联盟为主,而涉及到产权等关系的紧密型医疗服务集团模式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不触及产权的技术协作联盟容易切入,也容易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效果;与之相比,紧密型的医疗服务集团却需要从体制这个最难啃的骨头着手,进行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具体而言,纵向医联体的组成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均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人事编制、财政投入、资产管理分别对应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一旦成立纵向的医联体,不啻于要进行一场彻底的体制再造,如何在医联体中处理好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二次议价”无益于解决“看病贵”

国家赋予海南医疗旅游先行区9大政策

新GSP落地考量 需盯紧退市企业

医改中政府的作用是创建一个高效的大环境

药品流通改革方案将发:或明确二次议价政策

老思维难解新问题 社会办医前景黯淡

专人负责科学审批 创新医疗器械将优先审批

粤食品药品监管改革 三项事权率先下放

大病医保启动 新农合支付能力存疑

抗菌药物将趋于合理 分级管理旨在合理用药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