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内地最为发达的“北上广深”中唯一的非省会/直辖市。这座只有35岁的年轻城市,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引擎。非常“有钱”。
在医改中,总是绕不开“钱”的话题。财政投入需要增加,但需要用在刀刃上;医保资金要合理使用,不能穿底,也不能闲置;老百姓的钱更要用得巧,既要远离看病贵,避免因病致贫,又要花得准。都说“医改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实,用好钱也是医改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期,人民网记者随国家卫生计生委赴深圳调研医改进展,分析深圳“用钱撬动改革”的做法,从一个侧面探讨改革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借鉴。
1. 用好财政的钱
全市公立医院无负债 真金白银引来社会办医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只有35年的历史,所以它的医疗资源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人口迅速增加,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突出。”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道出了改革前深圳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深圳改革了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机制,建立了“以事定费”、专项补助、购买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卫生总投入599.1亿元,年均增长13.9%。
近600亿元花在哪儿?罗乐宣指出,落实对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责任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深圳全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6项(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经费、人才培训、政策性亏损以及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项目,让全市公立医院实现无负债经营。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的17.2%提高到2015年的28.5%。
为了引导分级诊疗,深圳还实施了财政分级补助的措施。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标准,降低对三级医院的门诊补助标准,相应提高三级医院的急诊、住院、科研教学补助标准。对全科医生制定了按每人口10元的岗位补助政策;部分区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岗位和辅助岗位按每岗800元/月予以补助;各区按每签约1户予以30--50元的标准奖励全科团队。近期,我们拟明确和统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由财政对家庭医生团队按照签约数量和质量给予补助。
资金投入到位了,投入的效果如何评估?据罗乐宣介绍:“财政保障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将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经费,与人员编制脱钩,与其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措施:对于社会力量联合国内外高水平学科团队来深举办三级医院的,其每新增一张床位,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为本市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按20元/门诊人次、60元/住院床日的标准给予补贴;取得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资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奖励。
从今年起,还将对所有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均给予财政补助,并实行“分级分类、动态调整”;对取得“二甲”资质的社会办专科医院,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这样近乎“砸钱”的大手笔,的确赢得了社会资本的欢迎。2015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286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97.8%。床位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1%、33.8%;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4.16%、14.85%。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薇认为,深圳财政实力非常强,对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非常到位,,对社会办医也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像深圳这么大力度非常少见。除此之外,深圳对基层保障也很有力度,并且保障不是单纯在投入,而是建立一种科学的补偿机制,是一种杠杆式的补偿机制,撬动其他资源引导服务方式变革。
2. 用好医保的钱
对参保人差别支付
对医疗机构总额管理、结余奖励
在改革中,深圳积极尝试了医保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