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着眼于当前政策状况,也不能误解政策——卫计委官员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
从年初到现在,医疗类App呈现出井喷的状态,不到4个月就有100多个App上线。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腾讯最近在移动医疗上的进一步动作,也使移动医疗越来越受关注。
比如,今年4月有消息称,健康元董事长朱保国正着手打造名为“可爱医生”的在线问诊平台,腾讯CEO马化腾和百仕达董事长欧亚平或将出资12.21亿港元间接持有健康元4.81%股份。同样是在4月,阿里健康与华康移动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将接入后者平台上的预约挂号以及在线医生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生、提问、预约挂号等服务。4月15日,百度则宣布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并正式推出“药直达”这个药品O2O平台。
在火热的互联网医疗格局中,入口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现在存在医院、患者、医生等3个主要的入口,互联网医疗要赚钱,究竟应该以哪个为入口?
以医生为入口
这场关于移动医疗入口的讨论,近日在由清科集团举办的互联网与医疗共舞的沙龙中展开。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最核心、最紧缺的资源之一便是医生,尤其是好医生供不应求。中兴合创投资董事总经理刘明宇认为,这是移动医疗应当以“医生为抓手”的理由之一,而且,未来医改政策的力度及覆盖面尚未可知,“最有想象力的是多点执业政策,释放的就是稀缺的医生资源”。
“医生对专业性要求高,所以这个入口门槛高,短期内我认为这是比较保险的入口。我个人投资的项目不管是涉及硬件设备,还是服务类的移动医疗项目,都是以医生为中心。”刘明宇强调。
近日,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百度欲通过O2O先整合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资源,逐渐加入保险、药店等其他产业链关键组成部分。
今年3月,百度与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合作,上线了“百度医生”App。这个在线平台不仅可以自助就医,还接入了强大的大数据平台,满足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这更接近于真正的网络医院,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一键预约医生、自助打印医疗档案及影像,异地术后病人可在居住地接受术后体检,医生可远程查看康复体检报告等,逐渐形成“找医生、约医生、评医生”的闭环服务模式。
在沙龙讨论中,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医疗真正的入口不仅只是医生,而且应该是医生中的“专家”。他认为,当前互联网想通过仿造医生的思维模式与患者对接,但实际上看了10万、20万名患者的专家型医生所拥有的看病经验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可能一个诊断只需0.5秒就可以决定,这种效率计算机却很难实现。
“而且,一位患者想通过仅能挂号的平台来寻找合适的专家,达到医患的精确匹配显然不切实际,专家资源以及整合这些资源的平台才是最大的爆发点。”该业内人士说。
医信科技CEO梁亮则认为,用户不是要找到最好的医生,而是要找到信任的医生。“互联网医疗可以把交易的部分解决,去中心化、去医疗化才是最大的潜力,也是互联网医疗从医生端入口的最大原因。”梁亮说。
助医生树立个人品牌才能赚钱
既然许多人认为应以医生为入口,互联网医疗应该如何才能赚钱?
“互联网医疗要赚钱就要先满足医生的需求。”刘明宇说此话时斩钉截铁。
那么,互联网医疗要满足医生的什么需求才能吸引到医生资源?
“都知道老医生值钱——只要熬到那个位置,就是专家。但是,非心脑血管、癌症等没有大批预算支持领域的医生很难出头、熬到专家的位置。”刘明宇说。
他认为,从商业角度看,年轻医生群体基数较大,他们希冀打造个人品牌,而实现个人品牌,需要更多的病人和更多的“粉丝”。同时,想要“回头客”口口相传的,也都是基层医生。相反,大牌医生不在乎病人数量,各类求诊病人多到应付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