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必然呈现下降态势,很多人已经对此有过预言,即所谓“下台阶论”。“增长成本过高,中国需要重塑引领全球增长的体制性优势,必然离不开整合。”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表示。如何让整合有效阻抗“下台阶论”,成就集中度的聚核效应是必然绕不开的探讨。
拥有“朝阳产业”美誉的医药产业,属于高增长、高利润、高发展预期的产业,对于优质雄厚产业资本向来极具吸引力。伴随着医药行业并购大潮不断上演,整合效应的不断显现,政策性组合拳也加力推动医药行业大整合的历史性机遇,大多数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做大做强”将成为医药行业重组并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持久性主题,我国已经把医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但医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小,而“做大做强”亦会加速提升产业集中度。
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医药业虽然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但与欧美药品市场相比,甚至是与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医药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数据,医药工业百强集中度在42%。
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1996年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就已经达到了44%;1992年,德国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29%;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集中度为35%;2000年,美国医药产业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据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据61%。
另据资料,从全球医药市场看,2000年世界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高达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10年前的不到40%,通过收购和兼并,达到了现在的60%,并且还在不断上升。
南方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代复合增长23.2%,呈现稳健态势。医药工业利润年代复合增长36.7%,进入“十二五”增速却一路下行,2012年前5个月利润增速减少近一半,仅为18.4%。
“并购和新增投资都会对集中度有所影响。”有业界分析人士指出,一般来说,低效经济规模越大,新的医药企业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高,集中度越大;而随着市场规模增大,市场前景看好,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医药产业,更多的企业分割医药市场这块大蛋糕又导致集中度下降。
事实上,由新医改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张,给医药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竞争空间,像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新兴的医药企业比传统国有大企业更能抓住发展机遇,获得投资业界的青睐,而加快生存发展,并导致集中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