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完成基药招标之后,5月3日,北京针对新纳入《国家基药目录》(2012版)的品种启动了增补招标采购程序,此次补采基药近190种。也就是说,北京今年所有规划内的基层医疗配备使用的中标基药产品将达近700种。
此前两天,湖北省也发文指出,5月1日起该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启用新基药目录,至12月31日为止,该省基药采购、配备与使用有半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原省级增补的177种药品继续使用。
威海市对纳入新基药目录的品种亦启动了增补程序。慢慢地,各地开始在基药采购、配备和使用方面“摸着石头过河”。
过渡期内有迷茫
最近记者与业内主流药企交流中,他们几乎都在为各种招标事宜而忙碌。
面对记者的采访,潘琦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纠结,作为国内某知名药企的全国营销总监,主管部门悬而未决的新基药招标采购工作方案令他如坐针毡。在他眼里,公司新进的基药产品并不一定会直接大幅拉升企业利润,但守住市场非常重要。
有着与潘琦同样心态的人还不少。目前的现实是,国家的配套政策没下来,新基药目录要在各级医疗机构采购、配备和使用,如何对接是个问题。
如前述,各地已开始探索,例如河北省要求严格从2012版目录和省增补目录中合理选择配备和使用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严禁擅自采购目录外药品;湖北省规定,既不在2011年全省基药中标目录,也不在本轮全省非基药招标中标目录的药品,原则上从新目录的现有省基药采购平台药品中选择替代药品进行采购,严禁网下采购。
“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新基药市场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各地在这个政策空档期,新目录中的产品该如何布局,继而调整企业自身的营销策略。”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如是告诉记者。
我们看到,北京等地相继启动基药补采工作。不可否认,相对于降价风险,更多的企业将“宝”押在市场上。受“回头看”政策影响,市场高度关注的地方增补暂时处于待定状态。不仅如此,基于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执行新目录,原先不在307范围内的新纳入的品种该怎么招?类似复方阿胶浆、独一味胶囊等未进目录的产品命运又将几何?
采访中,业界不约而同地呼吁尽早发布配套政策。“从各地实施新基药的实际看,四川的做法是不补不招先用,北京则是不补先招。”潘琦认为,未来半年,基药市场的格局不会大变,怎么对接新旧目录以及省级增补如何进行值得关注。他建议,应多留意地方基药招标的分组限价、评分及中标规则。“基药招标采购政策在模式、质量层次设定、结算模式和支付模式等的不确定性,令基药盛宴能否扩容仍需经历市场检验。”医药行业资深营销人士王亮表示。
结构性调整
记者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官网上看到,在西药和中成药两个部分的评标中,以规格为一个评标单位,实现品种增加且剂型、规格集中。在“双信封”中的经济技术标评审里,对药品质量标准、企业的服务和信誉等进行全面评价,并将企业通过新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人大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东指出,“企业要适时根据未来政策及基药市场趋势设计未来营销模式。例如传统普药营销途径分为广告、底价代理和自营,而未来,深度分销战略将是全面自主开发等等。”
从现有政策发出的信号看,基药增补除趋于权限集中外,数量上将严格控制。记者注意到,不得将权限下放——这条规定显然与旧版地方增补规定不同。此前召开的全国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座谈会上,卫计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国家不会对各地的增补比例和数量作出要求。2015年前以省为单位从严增补,各地不要盲目增补。
多位参加上述座谈会的企业代表告诉记者,细看“回头看”的原则,强调对各省现有的增补目录进行分析,严控数量,对目录中已有类似适应症或治疗效果的药品要进行甄别比较。前述市场人士认为,“基药市场并非新生,只是原有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新进品种也只是这个原有市场的利益再分配而已。用药需求本身在增长,基药制度的刺激又进一步加快了用药市场的成长速度,个体企业如何重新定亟待思考。另一方面,进目录并非意味着能上量,能否创新营销模式,加快对同类治疗领域中非基药品种的替代将是更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