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保险的“风口”下,继众安保险之后,阿里巴巴又将目光瞄准了互联网健康险领域。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下的阿里健康(00241.HK)及中国太平(00966.HK)均发布公告称,双方将联合多家企业订立发起人协议,以成立一间合资企业,从事包括互联网健康保险在内的相关业务。
七大股东
公告显示,这家合资公司暂定名为“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中,中国太平保险控股、太平人寿分别注资2.1亿元及4000万元,持股比例为21%及4%;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阿里健康旗下阿里健康科技(北京)分别出资1.5亿元及5000万元,股权占比为15%及5%;云锋基金、鱼跃科技、深圳百业源分别出资2亿元、2亿元及1.5亿元,持股占比为20%、20%及15%。
不过,这一事宜仍有待保监会的批准。
上述七大股东中,前四个股东分属太平保险集团及阿里巴巴集团,而后三个股东也来头不小。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云锋基金的创始人之一即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马云持有其40%股份。鱼跃科技为上市公司鱼跃医疗(002223.SZ)的控股股东,在大健康产业上经验丰富。而深圳百业源旗下拥有上市公司健康元(600380.SH),其实际控制人则为开发出“太太口服液”等保健品的朱保国,并早已对金融行业有所涉猎。据了解,深圳百业源是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前海微众银行持股20%的发起股东,而据媒体报道,朱保国也曾在早年斥资5000万元参与筹建大地保险,之后出让了这部分股份。
面对的是怎样的市场
这些具有健康、医疗、保险等背景的股东在一起设立一家健康险公司,毫无疑问是看中了健康保险的未来发展潜力。
阿里健康方面表示,随着普罗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医疗需求不断多样化,健康保险的特殊性质逐步得到行业认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0号)的要求,中国政府预计到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而“健康中国”也早已写入中国的“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优健康保险政策和产品也已“落地开花”。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410.47亿元,较2014年同比上涨52%,较2014年41%的同比涨幅有进一步提高。此外,泰康人寿和阳光人寿也通过股权方式直接将医院资源收入囊中。
事实上,面对健康险的政策红利,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放在健康险牌照上。去年11月,康美药业(600518.SH)就发布公告称,将联合普邦园林(002663.SZ)等其他六家发起人在青海成立康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今年2月,东软集团(600718.SH)也发布公告称,将和阳光产险、阳光人寿一起参与设立阳光融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反观目前市场上现存的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盈利难成为普遍的问题。除了2014年底刚刚成立的太保安联健康,其余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仅有安邦保险集团下的和谐健康实现盈利,成立多年的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平安健康均未实现盈利,刚刚发布2015年年报的平安健康在去年仍录得1.16亿元的净亏损。
一名健康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的健康险市场涉及到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医院等多方面,对专业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面临较高的逆选择风险和对医疗费用的把控难度,这也是国内专业健康险公司“难做”的主要原因。
着眼互联网健康保险
但从此次阿里健康及中国太平的公告来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未来的“主战场”似乎在“互联网健康保险”上面。
“公司之使命为建立一个连系中国医药保健市场参与者之在线社区。透过合资企业,将能参与互联网健康保险此全新且大有可为之业务领域,亦将有助对准中国医药保健市场参与者之利益。”阿里健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