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医院的培育过程比较长,技术难度大,管理要求高,运行达不到民资的利润期待。
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的提法,绝对是“看病难”倒逼出来的。
面对井喷式的中国病人,大型公立医院陷入应接不暇的窘境,“不满意”成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热词。2014年初,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办医,放宽中外合资办医条件。今年6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动机还是在念念不忘“场外的游资”,何时能加盟中国医疗。
把做生意赚了钱的人请进医院,能否念好治病救人这本经呢?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并认真琢磨这批有钱人的钱。从目前的资本市场来看,还没有哪一家实体经济有足够多的、完全意义上的“余钱”,有也只是投资观望期短暂的富余资金。这就决定了这批资金对短平快项目的追逐,可医疗不是一般的商业项目,更不属于短平快项目。从医院的规划建设、技术落地、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品牌培育与传播、内部运行控制等,都需要资金来的支撑和时间来沉淀。就算有足够的资金来操盘揠苗助长式的商业运作,可以搅局一时,但最终还是拉动不了医疗的快速增长。
反观目前医疗市场的乱象,套取医保资金、肆意妄为诊疗、虚假广告宣传以及釜底抽薪式的绩效考核,大多来自于非国有公立医院。出现这些现象,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对回报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耐不住医疗缓慢成长的过程。我们知道,国外乃至港台地区,非公立医院背后大都有一个势力雄厚的财团做支撑,开办医院多是从救助、慈善开始,人家投资医院更多的是理性之后的责任回馈。
其次,我们需要仔细并认真分析现有医院的运行状况。现有公立医院多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诞生,在老百姓眼里,有着浓厚的国有情节和政府背景。现在,这些医院基本上都淌过了竞争的水流湍急漩涡,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聚集了相当多而且难以流动的人才,积攒了赖以信任的品牌资本。就算如此环境,很多公立医院仍摆脱不了发展困局。难道民资进入医疗有什么手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吗?如果有政策的支持,难道公立医院不能共享这份阳光雨露吗?如果国家放宽准入限制,信用度本身就岌岌可危民营医疗体系不就更加摇摇欲坠吗?
公立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影响力,目前的民营医院还无法抗衡。2014年,湖南民营医院的住院病人数就并不乐观,在大型公立三甲医院住院爆棚的情况下,民营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仅仅只有60.52%。但是,民营医院的住院病人却占到门诊病人数的11.2%,高出公立医院20%还多。这意味着民营医院在收治病人时遇到了诸多问题,门诊工作量不饱和,可选择的住院病人少。之所以住院病人的占比高出公立医院,不排除存在住院指征把握不严、业务管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等问题。民营医院这些经营上的“技巧”优势,必定随着行业主管部门管控的加强而逐步消失。
第三,我们需要仔细并认真研判民资办医的竞争态势。看看医疗市场的现有生存格局,公立医院已经对民营医疗形成极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正规军”和“集团军”不断发力,超大型医院的无序扩张,打乱了政府分级诊疗的节奏,导致诊疗资源的进一步垄断,加上最近几年“医疗集团化”模式的不合理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充,又一次拉大了大型公立医院和民资医院的市场份额与品牌差距。另一方面,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养老产业与医疗不断接轨,原本期待从养老业那里分得的一杯羹变成了稀汤寡水,民资办医的空间自然就越来越小了。
剩下的市场在哪里?在大型超级医院的“余光”里。民资选择合作的空间,需要根据大佬医院们的眼光与脸色行事。民资医院只好也只能选择大医院不愿或难见疗效的专业,有人戏称“越是艰险越向前”。在目前这样的格局下,如果政府一味鼓励超级医院们与民资合作办医,“联姻点”有可能会变成大医院的提款机,公立医院不能执行的价格可以在民营医院落地,公立医院管控的开支可以在民营医院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