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内地“女孩痛斥号贩子”的视频引发热议,内地医疗体制改革再次走向风口浪尖。相比之下,香港绝少出现号贩子现象,也极少出现医患打斗等极端“医闹”事件。号贩子的诞生,其实是一个医疗分工的问题。今天推送的香港医疗体制,也许能为内地提供有用借鉴。欢迎大家分享智慧,一同讨论。
香港公私营医院协作 医患分流
以下图表概括说明香港的医疗体系架构及有关服务:

1.香港的医疗服务机构

香港早期的医疗服务主要由慈善机构提供。20世纪中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是公立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香港政府的基本医护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香港医疗服务体制是双重体制,即公营、私立机构并存。主要的服务提供者有医院管理局(管理所有公立医院)、私家医院和专科医生、私家医生以及中医师等。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由私家医生提供。第三层医护服务,即最复杂的医院服务和长期护理,全部由医院管理局提供。传统中医药是大部分市民,特别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另一个选择。
2.香港的医疗卫生资源
香港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由公立和私立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就公立医疗机构而言,目前医院管理局辖下有42间公立医院/医疗机构、48间专科门诊诊疗所及73间普通科门诊诊疗所。医管局辖下合共提供近30,000张病床,并聘用了5万多名员工,提供全港88%的住院服务和29%的门诊服务。医院管理局负责透过其医护设施网络,提供综合性的中层及第三层专科医护服务,以及医疗康复服务,并在其辖下的基层医疗诊所提供部分基层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局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近乎免费的公立医院服务。
除了公营医院,香港还有13所私立医院和3700所私人诊所(医务所),私立医院病床约占全港病床总数的13%,提供全港12%的住院服务和71%的门诊。

这些私人诊所和医院采取市场化运作,依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普通科门诊则主要由私营的普遍科医生提供,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向私营的诊所看病,可以自主选择医生,诊疗时间也更有弹性(公立诊所等待期长);二是私营的普通科医生每次诊症收费约150元,大部分市民都能负担得起。
在优化医疗资源的前提下,小病下到基层医院诊治,大病向大医院汇集。由于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质量高、收费低,目前,全港94%的医院服务是由公立医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医院提供。
除此之外,香港进一步发展私家医院,在黄竹坑、将军澳、大埔及大屿山这四个地方,为私家医院预留了土地。为了保证私家医院收费透明,香港政府规定须以套餐式收费(当中应涵盖医生费用、住院费用、诊断程序、外科手术等)提供一定数量的服务。当然,为了应对医疗需求,对公立医疗资源进行了扩充,兴建天水围医院和香港儿童医院、扩建基督教联合医院,以及重建广华医院和玛丽医院。
香港这套全覆盖的全民医保,保基本、兜底线。不让任何一个人因穷看不起病,也不让任何一个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3.香港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
香港市民去公立医院和诊所看病只需支付少许费用。公立医院和诊所的收费标准是,普通病房每日收费100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验、药物及手术费用均包括在内。不仅如此,住院期间的一日三餐,也都由医院免费提供给病人。
以开胸的手术为例,一般在香港的公立医院,一个开胸的手术费用大概在5万元,加上其他的费用,大概需要十几万。病人如果住院一周,也就只需要支出700元港币。如果病人选择私立医院,手术费就得50万元左右。公立普通科门诊诊所每次诊症收费37元,专科门诊服务,首次诊症收费100元,其后每次诊症只需付60元,而每种药物只收10元。此外,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CSSA)的人士,更可以申请豁免。为保障没有领取综合援助的3类人士,即低收人人士、长期病患者及贫困年长病人,政府制定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香港的公立医院和诊所收费水平远低于成本,据测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是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