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藤原博信(HironobuFujiwara)在去工作的途中已经感受到了困扰。作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CDB)位于神户一个实验室的负责人,当该中心一例学术不端事件在去年早些时候被曝光后,藤原就一直在遭受批评。
媒体谴责声不断升级,报纸、社会媒介和电视节目等所有舆论均要求对此作出解释:一家卓有名望的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如何能作出如此偷工减料的拙劣成果?尽管他本人并未涉及这项质疑性研究,但藤原和该中心许多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均感到处于攻击之下。
当他到达学校后,就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笹井芳树(YoshikiSasai)——卷入此次科研不端事件的CDB创建人之一 ——于当天早晨在旁边的一座大楼上吊自杀。“我当时完全震惊了。”藤原说,“我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或者是否要相信这是真的。”
科学不端事件的披露往往会导致附带损害:它们会连带责任作者的同事和共同作者受伤害,还会导致实验室被关停。但是,此次发生在CDB的这个案例激起了异常强烈且波及面甚广的余波。
这起事件涉及两篇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备受瞩目的论文,文章论述了制作多能干细胞(拥有发育成体内任何其他细胞种类的潜能细胞)的一种惊人的简单方法。在学术不端行为曝光后,一份至关重要的报告不仅指责了涉事人员,而且包括整个研究中心,并建议解散该机构。自那时起,CDB的研究经费就遭到大幅削减,其半数实验室被关停、合并或划拨给其他研究机构,而且领导人也被替换。
此次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已远远超出了核心区域。政府科学行政改革已被搁置,整个日本科学界现正在为此次事件后抵制学术不端政策的影响作准备。
“天堂”之变
RIKEN于1917年在东京成立,随后该机构大幅向生物学领域扩张,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筹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所。在日本,RIKEN被看作是科学家的天堂,因为那里的研究人员没有研究生教学任务、拥有丰厚的薪水和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意味着他们不用依赖赠款。即便在干细胞危机事件之前,“RIKEN和大学之间的关系也欠佳。”原大阪大学发育生物学家、接任CDB主任的滨田浩(HiroshiHamada)说。
CDB筹建于2000年,该中心即便在RIKEN各研究中心中也极为出色。2002年,在接受采访时,笹井芳树承诺要前所未有地“给青年研究人员相当大的自由度”。很快,许多年轻学术带头人就在他们的研究项目中被拟定出来,其中一些青年才俊仅20多岁。
这种模式很快就得到了回报,产生了许多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让CDB在发育生物学领域蜚声国际。该机构有资本夸耀:2013年该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163篇研究论文中,有1/3发表在包括《自然》《科学》和《细胞》在内的国际一流刊物上。
2014年1月,其下属的科学家发表了两篇关于多能干细胞的论文之后,该中心似乎又取得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大成果。开启这项被称为“刺激触发的多能获得性”(STAP)技术的人是生物化学家小保方晴子(HarukoObokata)。她在美国哈佛大学开始这项研究,并把它带到了CDB。她曾与CDB的3位极有名望的科学家一起工作:小鼠克隆先驱若山照彦(TeruhikoWakayama)、干细胞生物学家丹羽仁史(HitoshiNiwa)和笹井芳树。
该技术让日本人心振奋。自从东京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因制作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而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多能干细胞在日本几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为此,媒体对这位年轻、另类的女科学家(穿着据说是祖母给她的一件白色Kappogi传统烹饪围裙,而非实验室白大褂;她的实验室墙壁被刷成粉色和黄色)进行了大量报道。她的一切与日本传统科学家是如此不同。
然而,文章发表数周后,事情突现转折。科学博客指出了其中的造假数据,其他科学家也表示不能重复试验结果。RIKEN的一个委员会经过调查之后,发现了学术不端的痕迹。随后,